2025年4月11日,青岛艺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践行黄河战略”研学活动第三日。 莱芜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 厚植家国情怀 4月11日上午,青岛艺术学校师生赴莱芜战役纪念馆开展“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庄严的仪式与沉浸式参观学习,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悟信仰力量,砥砺青春使命。
上午9时,全体研学师生肃立于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代表缓步向前敬献花圈,全体师生鞠躬默哀,深切悼念革命先烈。学生代表音乐一班杨智恩同学激昂发言:“先烈们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守护山河,我们定当传承红色基因,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副校长王琼在讲话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以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承诺,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
步入展馆,师生们跟随讲解员穿越时空,在身临其境中让心灵与英烈对话。莱芜战役纪念馆内每一件斑驳的枪械、泛黄的电文、泛红的手稿,都在诉说着“军民同心可断金”的壮阔史诗。在鲁中抗日纪念馆,炮火轰鸣的立体影像,将师生们带回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图一物,都诉说着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家国情怀,记录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走出纪念馆,舞蹈四年级1班刘曦媛同学和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感悟:硝烟虽散,但英烈事迹仍振人心!作为舞蹈生,深感应以肢体为笔,将先辈精神融入舞蹈,用舞姿传承红色力量,将这段历史在舞台上鲜活永恒! 音乐2班贾芮菁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下自己的深刻感悟:走进莱芜战役纪念馆,硝烟弥漫的历史扑面而来,先烈们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这是一场精神洗礼,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是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青岛艺术学校将继续深耕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励学子以艺术之名,赓续民族精神,共绘复兴蓝图。 周村古城:触摸千年商脉 赓续历史文脉 周村古商城,素有“金周村”“旱码头”“天下第一村”之美誉。作为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这里保存着明清至民国时期700余幢古建筑,青砖灰瓦的街巷、雕梁画栋的商号、中西合璧的洋楼,构成了一座“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
在“丝绸展览馆”,学生们聆听讲解员讲述周村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如何将丝绸运往欧亚。大染坊内,缫丝机、织布机的实物展示,让学生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智慧。烧饼工坊内,面团在师傅手中延展、塑形、覆芝麻,随着“滋啦”一声,金黄酥脆的烧饼跃出炉膛。“原来‘薄如蝉翼’不仅是形容,更是匠心!”在大德通票号,学生们化身“账房先生”,学习“防假密押”密码术,破解“谨防假票冒取”对应的日期数字,感受古代金融体系的精妙。 周村古城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场历史与艺术的对话,更是一次文化使命的觉醒。青岛艺术学校将继续以“行走的课堂”拓宽美育边界,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艺术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理想信念之帆高扬,青春才能筑梦远航。三天的研学之旅,同学们从黄河文化馆的千年治黄史诗到入海口的河海交融,从莱芜战役纪念馆的峥嵘岁月到周村古城的非遗匠心,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同学们深刻领悟了“守护母亲河”的使命与“赓续中华魂”的担当。这份浸润着家国情怀的收获,将化作青春前行的力量,激励学子们以艺术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属于黄河儿女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