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建设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表时间:2014-10-14  访问次数:4094 

 

当前,中央宣传部已发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内容,这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理由有三:一者字数太多,不能朗朗上口,难以记住,不容易在大众中普及推广;二者不伦不类,既不像西方文化的提法,也不像中国传统文化的提法,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三者分层面提价值取向,也不符合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法还有待商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应当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立足国情,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能人为割断历史;二是要字少易记,朗朗上口,易于在大众中普及;三是一气呵成,全民同遵,普世价值恒定长久。那么究竟怎样确定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古人曰:家有疑难问老人;又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是国有疑难,还是要问老人!因为“家国一体”的观念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老人是谁?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定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需要我们去创造,只需我们到传统文化中去拿来就行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用三句话、十二个字概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字少好记,朗朗上口,容易在大众中普及;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中华传统一脉相承;三是以人为本,开放包容,价值取向具有长久生命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也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下面我对这十二个字进行逐一解读。孝: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字形从老省即“耂”,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本义是顺从侍奉老者长辈!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十分明确地将行孝与“事君”结合在一起,把“事亲”与“事君”混同起来,“事君”成了孝道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孝进一步政治化的表现。古人为什么强调“百善孝为先”呢?因为,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悌:从心,弟声。本义: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悌常常与孝联着讲,叫孝悌。《弟子规》有句:“入则孝,出则悌”,入则孝是讲进屋就要孝敬父母,而出则悌说的则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而家庭和睦了,社会也就自然和谐稳定了。

忠: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古人曰: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不能两全。把忠于国家放在孝敬父母前面,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忠诚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最为本性劲健的根基。如今社会现实,道德沦丧已是不争的事实,迫切需要我们提倡和弘扬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不但要经受执政的考验,还要面对参与世界竞争的拼搏;不但要使党更加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还要使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没有绝对忠诚作为党的脊梁,没有千百万中共党人的无限忠诚,是不可能担起担好这样的历史重担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千百万民众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忠诚,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自由,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信”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礼:礼的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礼,是一个文明的字眼,一个优雅脱离了野蛮的标志,它的产生、发展至今已几千年了。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不是随意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它既可以指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礼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礼定义为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礼一般的讲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有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断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义的本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引申为讲义气。是说人们要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陈毅诗中也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宣言。这都是讲的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大义。义字在汉语中运用很广,如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气、义无反顾、义务劳动、义务教育、义勇军等等。

廉:《说文解字》“廉”:“廉,仄也。从广(yǎn)廉声”。《说文解字》“广,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行”,意思是说,广是背靠山崖,上有高耸屋顶的房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接着说“堂之边曰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之边皆如其高。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堂的边棱当然狭窄,故其义有“仄”(即狭窄)。棱角的特点是方,直,故廉有直义。以廉字方正,正直来喻人,比喻为正直的品德。《汉书·高帝纪》;“兴廉举孝”。又用以喻为为官之德,即清廉不贪。《广雅·释诂》;“廉,清也”。《说文解字注》:“清也”。“严以己”。如今所说的廉政、廉洁、反腐倡廉等就用此义。

又,“廉”、“敛”叠韵,所以《释名·释言语》:“廉,敛也,自检敛也”。堂的两边收敛所成的棱角即为廉。为人自身加以检点,收敛约束也是廉,也就是节俭。《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廉,犹俭也”。由俭、自加检点又引申为省简、少。韩愈《原毁》;“待己也廉”。从而又引申出价低,比如:价廉物美。

由此可见,“廉”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丰富内容,诸如建筑规格、等级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尺度、风俗习惯等等。“廉”不仅仅是对高官的要求,从它的起源来看,是对社会(节能减排),对每个人(加以检点)的要求啊!

廉拿到当代社会来解释,主要意思是不利用职务之便非法侵占钱财。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耻:耻的基本解释是羞愧,羞辱:羞耻。雪耻。奇耻大辱。耻笑。耻骂。一般常见的用法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正,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仁爱:宽仁慈爱;亲爱。《淮南子·修务训》:“ 尧 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我 西王母 使者,使 蓬莱 ,不慎为鴟梟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明 唐顺之《廷试策》:“盖虽天心仁爱,欲以助陛下宵旰之忧,而隆 嘉靖 之治,意者民之危苦无聊,所以感伤和气者,亦容有之乎!”总之,仁爱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

和平:即赞成用和解的方法、文明的协商方法来解决人与人、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和平的内核是倡导仁与善,尊重不同,倡导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那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和平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老祖宗的教导,归纳起来,就是上面十二件事情。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说话做事,不可超越这个范围。遵照这个标准去做,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人的这一生就真的过得是幸福美满的生活。违背了,就社会动乱,家庭就不和睦。

中国几千年的圣贤教学,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发展到“四库全书”,里面说的什么东西?绝对没有离开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就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世世代代祖宗的传承都是这个,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只是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了,把它疏忽了,民国也没有改变它,不像从前的帝王那么样的重视,那么样的认真。帝王时代的认真重视,造成了社会的祥和,化解了许许多多的灾难。这些原理我们现在明白了,认清了应该搞好教育,重要的是家教,家固国宁,家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贡献是太大了,家培养出好人才,对社会对国家就有益有贡献,家培养出坏人才,就会危害社会,也害自己。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中国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不仅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倡,而且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人类学博士汤恩比曾经与日本的池田教授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他说:西方社会的竞争之路是一条社会发展的死胡同,要拯救全世界,唯有学习和发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自那以后,儒学和佛法在世界各国的学习热潮不断升温,“孔子学院”已在60多个国家生根开花,日本、新家坡、韩国等国家以学习和发扬孔子思想为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所学习、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思想武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必将传遍全世界。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