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建设
党政建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重温红色记忆——周浩然
发表时间:2019-11-29  访问次数:2371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70年华诞,同时也是青岛解放7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广泛开展爱党、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途径。为此,青岛艺术学校在落实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要求的过程中,结合青岛解放和建设历史,统筹各项资源,开展红色传统教育,激发爱党爱国热情,通过阅读记录青岛青年英雄故事的《青岛青春赞歌》及《见证青岛解放人物传略》等多部书籍,发掘青岛这座城市革命、建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通过研读他们的事迹,重温红色记忆。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打响青岛抗战第一枪的英雄——周浩然。

 

    

      周浩然(1915--1939),原名周世超,青岛即墨瓦戈庄人。父亲周孚先是有名的律师,父亲及家庭给予他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熏陶。

      作为"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的第一人,周浩然烈士是集作家、诗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革命文化名人之一。

人生之初的信念

      少年周浩然在青岛读书期间,目睹了日本资本家勾结军阀张宗昌屠杀青岛纱厂罢工工人的惨案、1927年大革命浪潮中青岛群众游行示威时声势壮阔的场面,那时的悲愤与激昂在他的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成为他后来参加进步学生团体源于内心的动力。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为着民众的生活,民族的生存,得向那恶魔,向那暴君去宣战,去勇敢地搏斗,歼灭戕害我们民族的虎狼,铲除暴虐我们民众的敌人。火光烛天是我们的前程,白骨遍地是我们的作为,引昼驱暗是我们的目的,旋转乾坤是我们的最终!"

执笔抒怀,参加青岛"左联" 

      1932年初中毕业后,周浩然去北平大同中学求学。在这里他饱览群书。他在日记中写道:"读书为了创造,读书为了工作。如读书不是为创造,只是读了以后再照样吐出来,则何异于从口里吃进食物去,以后再照样排泻出来。这样,于身何益,于生命何益!"

      1933年上半年,战事紧迫,周浩然辗转回到青岛。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大好河山,他用"具英雄胆,销万斛愁,相对默无言,举目尽荒丘。叹狼烟滚滚,击楫中流,虽波涛汹涌,看谁换得神州。莺去燕来春复秋,叹驹光不留,愁何了,恨怎休!"抒发十分沉闷的心情。1933年夏天,他参加了青岛"左联"的活动,从此开始了执笔抒怀写尽悲与愤的历程,他负责编辑文艺刊物《汽笛》,先后发表了《当》、《两种不同的人物》等几十篇杂文,同时翻译了日本山村雄本的《一日间》。《汽笛》的出版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激怒了国民党青岛反动当局。1933年秋,汽笛社成员遭逮捕,周浩然本人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查封。

酬壮志加入解放先锋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周浩然在日记中写道:"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了"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毅然弃学回乡,在即墨县瓦戈庄一带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他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0月,他以强身健体为号召成立了"瓦戈庄镇国术训练所",组织青壮年民众学习武术。接着,以训练所学员为骨干,成立了"抗日义勇军"。他亲自制定了义勇军游击队行动准则,明确规定"对内联络同志,保卫地方;对外联合各团体以抗暴日,期于打倒帝国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1938年3月18日,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抗日义勇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联合于旺疃伏击日军,给日军以重创。

韶华人生虽止,浩然正气长存

      1939年2月,周浩然赴抗日军政干校山东分校学习,任军事班班长。不久,由副校长徐源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派周浩然来即墨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当时县委组建不久,斗争形势又很严峻,他被分配到九区一带开展工作,在白色恐怖下,经常以串亲访友为掩护到各村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9月,周浩然到西尖庄活动时,被叛军姚士吾部秘密杀害。时年24岁。

      活过、写过、战斗过,周浩然短暂的一生,用笔墨写下为国为民,用战斗彰显热血青春!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