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美育的学科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10-07-22  访问次数:3616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青岛艺术学校《美育的学科渗透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王伟、张家选
 
 
2005年12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和社会背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定,美育由此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长期以来,学校美育大都是通过一些艺术课程来实施,如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艺术鉴赏课、艺术活动课等等这些艺术课程,这使得很多教师误认为美育只有通过这些课程才能够实施,认为美育只是学校艺术学科教师的职责。
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这样,很多学科都能够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美育在课程改革中是大有可为的,无论是哪个学科,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材编排等都应该力求美,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学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重任,仅仅让学校艺术课程来承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学校各个学科都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很多学校、教师未意识到这一点,除了受传统的观念影响以外,最重要的是对美育概念的把握上有所偏差,同时,未能寻找到一些合适的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有效方法,因此,他们把美育的重任简单地推给了那些艺术课老师的身上,限制了学校美育的更好的发展。
2、学校背景
我校是青岛市唯一的一所教育局直属全日制综合性艺术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职业技术教育艺术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音乐和美术专业被评为青岛市骨干专业、其中音乐专业还是山东省改革试点专业。我校承担的青岛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方向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经验,对于深入研究美育的方法和途径有了一定的思考。
3、文献检索背景
查阅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美育理论既有理论性、思想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正如杜卫在《我国美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详见《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美育理论的实践性还比较弱。例如对美育功能的研究颇多,而对任务和方法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足。美育最直接和主要的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具体地说,审美发展主要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对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各自的结构要素、发展规律以及它们的可教育方面研究不够。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特殊方法,例如,中外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上都不乏审美不可言传、艺术才能难以言教等观点,那么,审美能力如何培养、审美趣味如何提高、审美观念又如何确立等就需要专门的研究。很多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虽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总的说来是十分薄弱的。很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都针对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方法展开了研究,但并不成系统,大多还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为了更加有效地探讨这一方面的问题,为美育的学科渗透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在青岛市教育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申报了这一研究课题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提高学校美育的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理论依据
1、美育多功能论
美育多功能论即一切能增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活动,都能使人们在艺术、审美、道德、心理健康、智能、体质体能等方面的进步。
美育的多功能论是概括古今中外诸多先贤哲人关于美育的研究论述而得到的结论。中国哲人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德国启蒙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解放人性,完善道德和改革社会的唯一途径。中国近代诗人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诚,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视为教育人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和教育家都一致认可美育在育人上的多方面功能,都很重视美育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美育育人多功能论的由来。
2、美育本质论
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就是美的本质论。
我们从中延伸出美育本质论。美育本质论即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还说过:要按照美的规律建设世界。由此可见,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客观规律,提高学生把握客观对象能力,提高学生按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大美育本质所在。因为,能够把握客观对象规律的思路、行为、动作、语言、结果等,都能呈现出优美的状态,都能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美育本质论。
我们应该清醒地做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遵循和符合教育规律,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中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不以知识的传授为唯一目的,要尽可能促进学生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使学生从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中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3、大美育观
大美育观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激发学生生动、主动、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并形成此方面的系统经验,获得良好的稳定的育人效果。
一般来说,学校美育都被认为是单纯的艺术课程及艺术活动的教育教学,通过这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把美育局囿于“技巧”、“技能”的范畴内,是有悖于美育的根本目的的。美育看起来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教导,是人的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全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道,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地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功能。
因此,要想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想真正提高学校美育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大美育”的观念,群策群力,共同抓好学校的美育工作。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活泼的、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法则,获得美的知识、观念、技能,陶冶美好的情操,实现人格完善,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1)初步了解社会道德美、自然环境美、科学技术美、文化艺术美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
(2)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能初步美化生活,养成心灵美的道德行为习惯。
2、实践成果目标
(1)构建课程结构立体美的办法、途径。
(2)挖掘教材内容美的办法、途径,丰富教学内容的审美情趣。
(3)实现教育教学过程艺术美。
(4)探索美育的学科渗透方法和途径,构建美育学科渗透的教育模式。
(5)科研兴校,建立一支人人参与科研、素质较全面、审美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3、研究成果目标
(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2)有关的学术论文或著作;
(3)形成一本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集。
四、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探讨总结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美育的学科渗透方法。通过发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大量地开展实验研究,争取在学校美育的方式、方法、途径中寻找到一定的突破,破除过去那种学校美育只能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教学进行教育的陈旧观念,寻求某种学科渗透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全体学科教师的作用,共同抓好学生的美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从而真正提高学校美育的整体质量。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重点做好了以下三个问题的研究工作:1、对美育的概念的界定; 2、美育的途径分析3、研究的重点是学科教学如何渗透美育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与实际需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文献检索法等,把本课题分解为十四个子课题,由各个学科课题组根据教育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每学年制定子课题研究与实施计划,然后在实施到一定阶段后,就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进行反思,调整课题计划,优化美育的学科渗透途径和方法。这十四个子课题是:美育概念的界定研究;学校美育实施途径的研究;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政治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数学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英语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历史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地理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教育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心理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体育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计算机学科教学渗透美育的研究;音乐学科教学加强美育的研究;美术学科教学加强美育的研究。
六、研究结果
    (一)关于美育的理性思考
(1)作为“独立”的教育成分的“美育”。关于同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美育”,有参考价值的定义,如美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简单解释起来,可以说是美的陶冶,审美趣味的养成、爱好美、识别美,这是美的欣赏力;创作美、设计美,这是美的动力。美育所要陶冶的能力,就指这两种而言。美育即审美教育它要求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艺术创作的能力。
(2)作为“教育价值取向观”的“美育”。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美育不只是一般称谓的审美教育,关注审美能力的形成,而是发展成一种以各种美和各种艺术(内容)通过各种审美活动(中介)和美感体验(接受)的综合育人活动,是对人的整体性教育,关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既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也开启心智之门。美育可以说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是在提高生命质量、人生价值的人的终极关怀上的生命教育。因此,美育最具教育本义,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教育。
关于美育的两种取向,不妨说,由于身与心、真善美诸范畴可分,“美育”既有独特内涵,它也就有独立设置的理由;如果说作为独立教育成分的“美育”较为可行,那么,作为“教育价值观”的“美育”概念则更为深刻。因为它所要求的,不是孤立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是着眼于个人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对智育、德育、体育以至整个教育,提出高尚的合理的要求,即不仅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而且追求协调的智育、协调的德育、协调的体育,贬抑功利性的教育,杜绝病态的教育活动。
通过我们的研究分析,明确美育不仅仅是指音乐、美术学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事实上,它更是一种人的精神文明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只有明确了这一概念,我们才能够进行下面的研究。
(二) 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
通常,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学科教师在开设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显而易见,这种单一的实施途径大多局限在对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其实,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存在着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几种形式。学校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借助艺术教育来对学生实施美育的话,将会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影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当前各种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改革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的素质、健全的个性的学生,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质。为了这一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学校应该拓宽美育的途径,发挥所有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尽可能使学校美育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美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情感性,缺乏情感性的学生是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要把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统一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必不可少的。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方法、美的学习情感以及美的教学评价与其它风格的教学过程相比,更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因为美是直指心灵的,有助于调动人的潜能,有助于形成学习者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学科教学渗透美育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校在各科的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为学校美育的整体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为有效地拓宽了学校美育的途径。
(三)构建了渗透美育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1、整合教法渗透艺术美
人们常说:“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既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又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是完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享受美的熏陶的重要途径。
以音乐学科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在音乐史、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作为“锚”抛给学生,例如:中国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等等,学生经过分组领到查找不同资料的任务,通过书籍、图书馆、上网找到相关资料,获取音像资料和背景素材,由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课件向全班展示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和分析课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之后,立即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把有关教学内容逐步引向深入,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补充、修正,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教师恰当的提问,正是体现了事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的搭配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美的享受中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2、创设情境渗透环境美
教学环境情感美,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美:一是教师的仪表美,二是教室的美化,三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氛围美。
(1)美的仪态
仪态,既仪表神态,包括穿着、打扮、举止、风度、精神状态等,它是无声的语言,是造型艺术,是教师内在的思想品质,感情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仪表,不仅做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且还表现出教育者本人高雅的情趣和萧洒的风度,从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教育形象。教师应有慈祥之容,庄严沉稳之仪,幽默和谐之趣;语言、态势要配合自然默契,浑然一体,给学生以美感和快感。我校提倡教师要注意着装与仪表,体现出大方雅致的教师风范,允许教师适当淡妆打扮,以体现教师对美的理解与实践。教师如果蓬头垢面,或不修边幅,或无精打采,对于美育俨然是一种讽刺,绝对是一种反作用。
(2)美化教室
使教室既雅洁大方,又能体现学生成长的勃勃生机。这样,教室的布置也就像是一门学问。素雅的墙壁底色,醒目的格言校训,整齐的课桌椅,整洁的讲台桌,鲜艳的学习园地,有序的学生作品展示等,这些都是我校所追求的,它能帮助构成教学环境美。
(3)教学氛围美
这主要由教师所创设。教师精神饱满,具有民主的教学意识,就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学习者的情感性,促进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效率。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都能做到不板着脸上课,不训斥或讽刺学生,不用呆板无神的语调讲课,不用过于僵化的课堂要求束缚学生,而是尽量地面带微笑,神采飞扬,尽量地肯定学生,多用“讲得不错”、“有进步”、“很好”、“棒极了”、“有独特见解”、“有意思”、“没关系,再想一想”等教学语言,关心学生的成长,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每一点滴进步,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积极发言,保护学生独特的学习见解,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错误,使学生如沐春风,乐于学习,勇于发言和实践,从而表现出学生自身的美;并使师生良性互动,创造出教学人际环境美。
3、挖掘教材展示内容美
实施美育渗透,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美,以此作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载体。其操作有二个层次。
(1)教师巧妙呈现教材内容美。
教材的内容美如何呈现,效果如何,这取决于教师把握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无论什么学科教材,都蕴含着美的教学内容。美术的画面美往往可以迷醉人眼,音乐的歌曲美经常环绕人心,体育的动作美令人惊叹,科学的神奇美令人着迷……我校教师努力做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产生最迷人的效果为追求,切入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既为学科知识的领悟做好铺垫,又是很好的审美意识的熏陶。
(2)学生自主发现教材内容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小学各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到处或明或隐地呈现出教材内容的美。教学时,根据大美育的理念,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教材的内容美,这对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审美意识,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不注重授予“鱼”,而要注重授予“渔”,反对无休止地传授知识,主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得相应的审美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早日成为美育的主人。
4、优化教学展现教学过程美
展现教学过程艺术美即是运用大美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其中突显大美育教学模式的要素,如结构美、情境美、想象美、动态美、创造美等。这里将各个要素分别加以论述,目的是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大美育教学的模式要素,进而学会更合理地使用这些要素,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其实,内行人都明白:所有这些大美育教学要素,在教学中都是根据各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按一定程序融合在一起使用的。
(1)结构美
课堂教学结构美,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张弛有道,节拍鲜明,转换流畅自然,情感起伏,教学密度大,信息丰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主体性。这种能体现完整性、有序性和节奏性的课堂教学,是哺育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的土壤,具有很强的审美熏陶、内化的隐性特点,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语言美
教学的语言,要给人以真情美感。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该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拨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应切实把握教学语言的审美要求,做到清晰悦耳,强弱适度;生动机智、精确简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教师要善于使用情境化、诗化、美化的教学语言,去陶冶学生;以淳美丰厚,清脆圆润的音质和灵巧多变,跌宕有效的旋律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听觉上美的享受。
(3)板书美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概括化、图表化,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诉诸学生的视觉、传递美的信息。板书不仅要具有内容的完整美,构图的结构美,而且要具有语言凝炼美和文字的俊秀美,要形式新颖,图文并茂,脉络清晰。板书要给学生规范悦目的整洁美,引人入胜的曲折美,层次井然的条理美和组合巧妙的图案美。
(4)评价美
应该说,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掌握学习方法的一面镜子,它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的同时,更体现出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那么,如何正确评价和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呢?传统的教师批改评价作业,学生被动接受,使学生失去了很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我们不妨把教师评价作业与学生自评作业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在班中展示作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在评价中相互学习、促进、提高。一方面,学生信心的培养,就是从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开始的,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而评判其他学生的作业,正是满足了学生这样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正是学生所期盼、所追求的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优势,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启发者或诱导者、合作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评价,使他们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5、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
艺术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艺术实践,学以致用也永远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感受美、欣赏美上升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最好途径。
我校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以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艺术技能,具备了初步的审美感觉,我们就会有意识的安排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分学科的小型汇报会,如:声乐小组汇报会、钢琴小组汇报会、学生写生作品展等,有学科综合音乐会,有学习资料交流会,艺术作品鉴赏会等,这些活动均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从舞台布置到服装化妆,从主持串词到音响调试,从作品创造到画展安排,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密切关注,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去感受美、发现美,及时肯定学生好的想法和做法,随时调整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逐步上升到表现美、创造美的高度。经过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着艺术的乐趣,表达着个人的情智。这些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创造美的舞台。
七、研究成效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
1、研究提高了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既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三年来,我校共有92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获奖,共有87人次先后在省、市优质课、课件比赛中获奖或者开设市级以上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发展
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发面:①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以音乐班学生测试结果为例,优秀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22%,学生的变化正是在音乐美育的熏陶中渐渐内化而成的;②逐步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品质,学校风气健康向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强;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活动。我们通过美育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渗透,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乐学的好处,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④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在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有些已经由出版社出版,正向同类学校进行推广应用。如我校李建刚、王伟和戴淑娟三位老师主编的《艺术概论》已经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并代表课题组在青岛市科研课题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我校语文组教师修文俊参与编写,由万福成、李戎主编的《语文美育论》也已经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多人次撰写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八、问题与讨论
诚然,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人们逐步加深对学校美育的资源、功能、价值和实施途径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仍然需要继续在教育理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对学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需要深入
就学校美育的现实而言,人们对于学校美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强调其它学校教育中的美育因素,强调美育对于其它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和较深层次的影响,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仅停留在“渗透”、“融合”的肤浅层面上,而且长期处于散乱、零碎状态,缺乏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学科主体支撑,因而美育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其它各育的附庸,没有独立的地位,较之德育、智育等其它学校教育仍然缺乏长足发展的基础和应该有的地位。
2、缺乏完整的美育学科体系
中学美育要实现其独特的育人功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享有与学校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必须构建起具有其自身特色的足以涵盖其本质内容的强大的学科主体,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中学美育要改变基本上还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小范围,还处在其它学科的附庸地位的现状,应该而且必须同其它学科一样,建立自己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目的、意义、过程、方法、评价等诸多内容,应体现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特点,应适应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需要,并应确立相应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与其它各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的地位,才能真正负载中学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3、进一步探讨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
学校美育除了通过艺术课的教育教学和各学科的美育渗透外,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教育方式。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今天,如何促进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在这两个学校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学校美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为学校美育的真正实施,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文献索引
(一)、杂志类
1、 亲情·友情·真情——单元教学美育渗透例谈 秦舟  语文教学通讯 1995/08
2、 比较阅读与美育渗透 罗德龙 , 李宏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7/01
科学版) 1998/01
3、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育渗透 赖琼英  龙岩师专学报 1998/S1
4、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欧阳登红 湘钢职工大学 湖南教育 1999/08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林平乔 湘乡师范学校 湖南教育 1999/09
6、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任纪勋 , 杨建军 浙江省慈溪市天元中学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03
7、 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于广爱  教育艺术 2001/04
8、 把德育和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 任百元  教育艺术 2001/04
9、 谈计算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白梅 沈阳市皇姑区电教馆 辽宁教育 2001/Z1
10、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张墨  教育评论 2002/02
11、 美育的渗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王凤晓 高密市仁和镇瑞发学校 山东教育科研 2002/03
12、 美育渗透——促进儿童学习过程审美化 潘建元  江苏教育 2002/22
13、 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 徐凤利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教学与管理 2002/30
14、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梁芳 青岛旅游学校数学教研室 青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
15、 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 陈晓玲  四川教育 2002/Z2
16、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美育的渗透 左庆生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 贵州 遵义 56300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17、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俞培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江苏常州21301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18、 美育渗透德育 梁毅 , 梁振南  教育艺术 2003/11
1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陶东武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统计 2003/05
20、 数学教学中德育美育渗透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张朝霞  山西教育 2003/01
21、 试析普通话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罗钊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云南教育 2003/14
22、 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武秀玲 江苏盐城 音乐天地 2003/12
23、 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翟红梅 郑州大学第二附中 美与时代 2004/01
24、 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宗艳霞 河南省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美与时代 2004/02
25、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李阳海 河北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14
26、 略论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刘文辉 湖北省鹤峰县走马民族中心学校 语文学刊 2004/02
27、 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赖天跃 永定县教师进修学校 龙岩师专学报 2004/S1
28、 试论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 曹湘 苏州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215011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4/03
29、 润物细无声——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刘慧 广东省湛江艺术学校 艺术教育 2004/03
(二)、书籍类
1.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雅克·德比奇著徐庆平译 《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2
3.李泽厚 《美的历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5
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王逊 《中国美术史》上海美术出版社,1989
10.夏野 《中国音乐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钱仁康 《欧洲音乐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3.梁思成 《中国雕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14.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5.刘先觉 《建筑艺术设世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6.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 《生命的律动》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7.曹林娣 《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8.夏燕清 《中国艺术设计史》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19.王明伟 王德广 《视觉艺术》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20.丹纳 著 傅雷 译 《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1.张小元 《艺术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2.易中天 《艺术人类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3.莫里茨·盖格尔 著 艾宾 译 《艺术的意味》 华夏出版社,1999
24.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5.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6.陈伟 《文艺美学论纲》  学林出版社,1997
27.王杰 廖国伟 《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8.吕景云 朱丰顺 《艺术心理学新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9.董学文 《文艺学当代形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0.缪朗山 《西方文艺理论史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1.张之沧 《艺术与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2.鲍诗度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3.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  商务印书馆,1984
34.哈九增 《艺术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5.朱和平 《艺术概论》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6.张道一 《美术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7.王宏建  《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8.王烟生 《艺术创造与接受》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9.雅克·马利坦著刘有元、罗选民译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
40.李心峰 《艺术类型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1.王一川 《审美体验论》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42.劳承万 《审美中介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3.李公明 《奴役与抗争——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4.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5.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6.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47.帕森斯 布洛克李中译 《美学与艺术教育》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8.贺士朴、姜敏《艺术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2001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