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
《在各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1-10-24  访问次数:2596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1]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了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重视心理健康。二战结束后,日本把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80年代后更是把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并举。泰国把保持身心健康作为学校课程。瑞士教育法第一条就规定对青少年的教育,应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均衡的发展。美国把有关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任务细分为20条,分门别类的列入基础教育的四大目标中,且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已步入高科技和现代化阶段。

2.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和谐、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总体说来,传统教育对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比较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没有能够列入教育培养目标中来,长期被轻视与忽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80年代初中期、8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分别经历了调查呼吁阶段——尝试起步阶段——发展推进阶段三个阶段。[2]90年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教育纲领性文件中,都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98 1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途径、原则、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都进行了阐释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81号,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进一步从五个方面——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规定与指导。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一方面,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如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按照国际标准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省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2002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师郑晓边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团体辅导研究》,测查了来自湖北、河北、浙江、北京8所学校2016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发现高中生存在五大心理问题:学习缺少动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太强、生活调适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差。2004年,河南省出台评价标准,发现20%的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心理承受力低、考试焦虑、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两性交往问题等,而且心理障碍的比率呈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的需求。按照国际标准,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这样算来,全国53万所中小学生,2亿多中小学生,总计需要41万余名心理咨询师。在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中,专业教师不足1/4。而全国师范院校中,每年教育学(含心理学)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只有1200余名,普通高校教育学毕业生也不足1200名,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经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3]

针对这样的供需矛盾,我们应鼓励学科教师积极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角色,具有新的职能,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占据着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科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充分接触与交流,培养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阵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4]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确定并申报了此项科研课题,力争在从这一视角开展研究,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为心理学理论在实际应用领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使心理学理论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指导的功能;同时也为学科教学找到了新的发展点,大大拓展了学科课程的功能和目标。

2.现实意义

它能够促使学科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学理论,自觉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科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实际有效及时的帮助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各学科素养的发展,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养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适应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和认识论

马克思在1867年写的《资本论》中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首先是各种能力的发展。如恩格斯所说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6];其次是人的自由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全面的活动才能使我们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7];三是发展各种关系,达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社会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界、世界、自身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8];四是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全面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价值。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主张从事物发展、运动、变化中观察事物,而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联系,共处于教育这样一个统一体中,共处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之中。

2. 心理学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环境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力有不同的种类,人与人在出生时所具有的智力种类可能不同,在生命终结时智力种类肯定不同。认为人有八种智力(在《智力结构》一书提出七种智力,后来又加入了第八种智力:自然智力):没有对象的,与语言相关的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与个体相关的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与对象相关的智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智力和运动智力;另外还有自然智力。[9]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给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和活力,它启示我们:学科教学要为多元智力而教、用多元智力而教、围绕多元智力而教。学科教学从学科特点出发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但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学科教学对发展学生其他智力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有发展其他智力的能力。在其他七种智力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人际关系智力(对他人的需要,包括情绪以及动机等进行判断和反映,理解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认识自我,包括态度、情绪、能力以及性格等,确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显然与心理健康更是紧密结合,

3. 教育学基础——跨学科教育论

跨学科科学也称为交叉科学,一般定义为是一个突破一个专门学科的原有界限,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涉及两门学科以上的研究领域。[10]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种交叉,也包括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自身内部的一种交叉。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指出:交叉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初将是交叉科学时代。[11]

在教育学文献中,“跨学科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含义,但对之共同的解释是: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这种跨学科教学的题目一般情况下是导向生活世界或者至少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对于教与学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它优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以使学习者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经验;它使学生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为学习者;它充实了学校的学习生活,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拓展每位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以及跨学科思维和工作能力。[1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学科的固有的心理和实践界限,将心理学的有关内容与形式运用于学科教学上,是跨学科教育论在学科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4. 政策基础——教育部制定的相关纲领性文件

第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还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一)做好学生的心理测量工作,积极为各学科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为学科教学的有效渗透奠定科学的基础

2004年起,学校就坚持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有效依据,并研发出我校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我们的心理测试及建档工作主要以SCL——90、在线管理系统和“心检系统”为依托。内容包括:班级管理、学生编号管理、档案类型管理。系统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增删班级、学生以及测试问卷种类,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只显示测试号,确保了测试的私密性。其目的是关注并记录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心路历程,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尽可能早些对问题学生进行关注及预防,并指导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协助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还根据需要对部分问题学生进行测量评估,为心理辅导及学校教育提供便利。几年来凭借校园网资源的优势,不断丰富了内容,链接了可以涉及到的点,建立了目前的“电子档案运行系统和网络测试系统”。极大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聘请青岛市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李克富教授、石卉博士等为我校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利用我校校刊、校园网等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服务。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学科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积极指导并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大胆探索,尝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1.影响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    

第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其他如其他学科教学渗透、班主任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只有这些教育充分结合,组成一个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模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如果单纯只是某一学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可能会形成“一傅众咻”的局面,对学生的影响力就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无效。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出现心理问题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的频繁和容易,我们也应该像对待感冒发烧一样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认为很正常、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对症下药。此外,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如同历史的进程,是循环前进,螺旋上升的。同时,认识的转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在此基础上的意识的改变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作为最后的外显的行动更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对渗透效果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第三,作为实施者,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这包括学科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尤其要充分认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运用;要充分了解学生,充分吃透教材,要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和渗透时机;教师自己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做好表率;要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等。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渗透的方向来看,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诊断,可以认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所以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从渗透的性质来看,要处理好学科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关系。明确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学科的主线,是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学习中是副线,是枝叶,渗透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反客为主,把学科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

从渗透的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都可以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但是每个阶段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重点,点面结合,并形成一个系列。具体说来,主要包括: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渗透的对象来看,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同时还应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建议其到专职辅导教师处咨询。

从渗透的方式方法来看,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从渗透效果的评价来看,应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服务等功能。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确立了目标,更重要的是行动。而行动必须讲究正确的方式、良好的方法。总结我校近几年在学科教学中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导入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巧妙的导入是桥梁,联系着各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路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导入的方式因文而异、因目的而异,丰富多彩而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开门见山,音乐歌曲、录像幻灯,诗歌、历史典故、名人名言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等,其中任何一种导入法都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目标相结合实施渗透。

问题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直问式、逆问式、比较式、层进式、选择式、创造式等等。在合适的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体现,这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内化。

研究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讨法一般用于一些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和看法的问题,它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讲授法作为教学史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上,尤其是在心理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阅读指导法。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此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指导法需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对象,学会阅读的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上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音乐画面多媒体的使用、角色扮演法、场景创设等等。这样的处理方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达到渗透的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于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肯定还有很多,而且不同学科在教学中的具体方法也会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将在以后的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工作中继续深入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成果

结合此项课题,我校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全员性,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与辅导

1)适应咨询:咨询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冲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包括(1)校园生活辅导:中职生生活适应,人际关系调试,恋爱心理辅导,心态调整等。(2)学习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的提高,缓解学习压力、考前焦虑,提高记忆效率、创造性心理等问题。

2)发展性咨询: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1)个性与人格发展辅导:需要、动机、气质、性格、价值观。(2)升学与就业指导:升学、考试心理调整、面试心理定位、择业心理调整等。

3)障碍性咨询:通过系统的咨询和治疗帮助来访者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学校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障碍、情绪障碍等。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讲座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从05年起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老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不同学年的不同学生安排灵活多样的授课内容,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案例如在给影视表演班的学生上心理课,把心理情境剧搬上课堂,创设表演的情境,然后讨论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每学期末还让学生都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在班级分享,然后交给心理老师,作为心理档案的一部分内容,真正起到了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作用。

根据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困扰,近几年来,学校多次聘请有关专家或由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师生开办了讲座。如《我的未来不是梦——成长目标管理》、《教师如何管理情绪》、《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建设》、《与压力对话》、《情绪、人格与健康》、《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等,使老师和同学感受到学会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缓解压力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矫正了认知,把以积极的心态工作和学习视为关爱生命的一个视角,深受师生的欢迎。20062月,利用寒假时间对我校骨干教师进行了名为“师生沟通”的团训活动,采取“活动→体验→感受→理性思考→行动”的方式,目的是解决师生之间的无效沟通的问题。

3.有效的心理信息资源库建设

1)每学年上学期新生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

2)依据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咨询

3)每学年下学期对毕业生进行人格测试并进行升学与就业指导

4)心理保健信息的收集与分享

由于上述措施,切实在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升了爱的教育,带动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改善了校风校纪,全校师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共同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五、研究的成效

1.全学校广大师生在理念上、实践上不断创新,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和谐的发展,带动了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连续多次获得“青岛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青岛市德育先进集体”、“市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北区平安校园“等荣誉。

2.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都有明显的改善,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其反映在我校的文化课教学质量上面,在近几年的专升本考试和高考中,我校正充分发挥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以从我们对学生所作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对比结果中看出,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比较图像显示)

05美师(开课班级)

 

 

 

 

 

 

 

 

05音师(开课班级)

 

 

 

 

 

 

 

 

4.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多项,影响在不断延伸。

我校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其中包括了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及咨询个案、论文、心理班会辅导等二十余项。我校学生获国家、省、市级,其中包括演艺活动、绘画、设计等与心理有关的集体及个人奖二十余项。

1)《青岛艺术学校学生身心调查报告》通过比较不同年级的美术师资班和音乐师资班得分结果,分析之间的差异,探讨青岛艺术学校在校生心理健康现状,寻找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参考性依据。此项报告2005年获省中小学教育成果二等奖;

2)《关注课堂心理气氛,创设积极育人环境》、《心理暗示在艺术生培养中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渗透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培养学生情感的美术教学设计》等论文在省、市各级教育科研成果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开题报告《职校生心理健康对学习的影响及培养研究》,并受到有关专家好评;

4)参与市职业教研室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5)主编《我的心理故事》由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并且获社科文献三等奖。

620067月份,青岛市教育局职成处在我校召开了“青岛市职教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

7200611月份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

820073月在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活动中以“探索、构建、成长、感悟”为题目,介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920077月我校在青岛市教育局所属学校校本培训中,介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做法;

1020077月经专家考察审定,我校被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实验研究》的示范学校;

1120079月由职教教研室组织,在青岛市职业学校中介绍学校心理档案的模式;

12)我校在2007年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创新活动评比中,荣获先进集体。

六、讨论和建议

1.对本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明显。

1)诊断途径要更多样化,诊断方式要更灵活;

2)渗透内容要进一步细化,有争议性的地方要谨慎回避;

3)渗透的方式方法要大胆创新;

4)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5)评价要尽量更加客观。

  2.几点建议

1)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积极的人的发展观,它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各学科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是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要有平等的观点。

第二,要创设民主宽容的环境。

2)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4年对我国部分省份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核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比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20%)高了一倍多!主要表现为: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安全感的教师可能利用强迫学生依赖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以那种很可能阻止学生智力与情绪发展的方式去行为;感到恐惧与焦虑的老师,也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与焦虑。[13]

所以,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保健与心理调适能力,使自己具有①正确的自我意识:自知、自尊、自爱、自强;②具有健康的情绪:能合理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不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③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宽容、接纳、赞许他人,与同事、亲友、学生和学生家长友好相处;④具有坚强的意志: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要冷静不冲动,耐挫力高;⑤具有积极的社会适应:热爱自己的事业,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

3)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主要包括①敏锐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明察秋毫、见微知著;②良好的记忆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信息有明晰的记忆;③深刻而灵活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及时做出准确判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抽象概括;④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只有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⑤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很强的预见能力,善于规划学生心理发展的未来;⑥创造力:机智的教育是教师创造力的最高表现形态,是多种教育能力优化组合的结晶;⑦自我监控能力: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正确的评价能力,要及时调整、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3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3

4.  林崇德、沃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教学篇、发展篇、学校篇、活动篇),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5.  王希永、瑞博:《心理发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2

6.  沃建中:《中学生心理导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  靳继恩:《关于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017

8.  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  沃建中: 《素质教育关键:培养健康的心理》,《人民论坛》,20026

10. 王希永等:《心理素质教育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2

11. 祝华新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教育研究》,19982

12. 刘朝阳、张亚能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九江学院学报》,20044

13. 严星:《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管理对策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1

14. 翁乾明:《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0

15. 秦金亮:《培养21世纪学校心理学家》,光明日报,200042

16. 叶一舵、项传军:《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17. 傅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刍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3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 (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

20. 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1. 杜惠洁:《德国的跨学科教育理念》,《全球教育展望》,20058

22. 傅林:《国外与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启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3

23. 姚本先、刘世清: 《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24. 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5. 樊富珉:《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网,2004

26. 李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27

27. 应湘:《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导刊》,20036

28. 张淑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教法研究》,200411

29. 王俊燕、徐虹:《全面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山东教育科研》,200210

30. 张永红:《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甘肃高师学报》,20051

31. 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教学与管理》,20024

32. 沈熊珠:《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3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2] 翁乾明:《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0

[3]  秦金亮:《培养21世纪学校心理学家》,光明日报,200042

[4]  叶一舵、项传军:《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72

[10]  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

[11]  钱学森、钱三强:《光明日报》,1985517

[12]   杜惠洁:《德国的跨学科教育理念》,《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8

[13] (美)达阿尼••舒尔滋:《教育学应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316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