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
关于中职生同理教育缺失的思考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10-14  访问次数:3665 

      关于中职生同理教育缺失的思考与对策

            青岛艺术学校    李勤

   要:

中职生同理心缺失的主要表现为:好为人师、己所欲而施于人、期待与预设模式、判断性与标签式的语言。开展中职生同理心教育,要积极营造大环境,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中职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系统。

 

关键词:  同理心教育   中职生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表明,在我国中职生群体所承受的失败与挫折比同年龄段的普通高中学生多,加上社会轻视职校生,家长埋怨多,他们还要面对个人发展中的自卑情结,其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两极性。一项对840名职校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学习成绩为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一项对9省市近20个地区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中职生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发现,“中职生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而且是一种在极端自尊下掩盖的自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强……[1]

一、同理心内涵及同理心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1.同理心的内涵

同理心,又叫同感(Empathy)、同感理解、共情。这个术语是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来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同感。它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通俗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会其感受,了解对方内心的感受想法,并反映给对方知道。其中特别强调,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去理解对方,进到对方的心理,设身处地,把自己的身份、角色、价值观先搁置起来,换成当事人的视角;第二,感受重于概念化的认识。罗杰斯用的“感受”(to sense)是动词,他提到的感受对象,主要是愤怒、害怕情绪性的内容。使当事人重新认识、接纳这些经验,特别强调重视感性经验的重要;第三,同感并不意味着与当事人认同。特别提出不能失去“好像”这一品质。[2]心理学上的同理心包括三个要素: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知和体验其情感和认知;2.能了解并理解对方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知与体验;3.传递给对方你知道这种舍身处地的了解。

2.同理心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进行同理心教育,既可以弥补以往教育中的缺憾,又使他们倍加感受到尊重、温暖和鼓励,无异于雪中送炭,更贴近需要,针对性更强。大量的研究实证表明,同理心教育不仅能够使我们无条件积极接纳中职生很多深层次心理问题,而且在提升他们尊严感、价值感,促进自我向上、向善力量的发展中,其效果显著常令人惊叹。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上,视同理心为教师基本素养。通过陪养良好的“同理心”,学习在生活、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会更具宽容和耐心,这对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极为重要。

1)同理心教育关系到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师德修养及教育智慧的生成,是师生良好关系的纽带

理想的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首要的条件就是有同理心,才会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效果。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同理心所表达的是一种与学生交往的方式,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当人处于同理心状态,“这时候我们那些习惯了的防御会暂时离开我们,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真诚。而当我们进入当事人的世界,对当事人了解得真切的时候,我们就会由然地对这个人产生同在、温情、尊重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更不会以日常习惯了的评价态度与当事人相处,一边交谈一边在心里说着“烦人”,“真没用”、“怎么这么笨”,等等。”[3]。如此,在面对中职生一个个令人束手无策的沟通屏障时,凭借良好的同理心教育,最容易穿透他(她)们强硬的“盔甲”而进入其内心柔软的地带,尤其是对那些敌对、偏执孩子的信任重建有显著效果。

2)同理心教育能够使学生觉得有依靠,有力量来面对困境,尤其是为问题学生积蓄积极的能量

在罗杰斯看来,人是善良的,不需要太多的“纠正”、“建议”、“说教”、与“指导”,只需要无条件的关爱与陪伴。当学生被理解了,内心的空间才有可能展开,才有可能进入到内心深处,反思并明了事实的真相,对自己的经验与行为做进一步的探索和修正。正是由于“同理心的力量,创造了自我了解与亲密关系”[4]在这种“亲密关系”中,最能使之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逐渐疗愈曾经的裂痕,帮助他们从憎恨到宽恕、从畏惧自我的软弱到相信内在的潜能的转变。

二、教师的中职生同理心教育缺失的表现与分析

1.好为生师

“好为生师”主要表现:1不去细心观察学生当下的表现,以个人的担心与焦虑为出发点,一味地对学生提出“应该”的指令,或者有诸多的“不许”;2)不去耐心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缘由及内在感受,常常习惯于是非评判;3)不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特质并适时引导,不相信学生,轻视学生身上一些微小的闪光点。他们把老师的身份悬挂起来,习惯于发号施令“教育”学生,不懂得无条件积极关注与倾听是向学生传递爱与感受尊重的重要方式,更不懂得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理解与关怀而具有的疗愈功效。

2.“己所欲而施与人”

“己所欲而施与人”的方式在教师与中职生互动中往往受阻。比如,老师希望通过表扬鼓励的方法,提升那些自卑学生的自尊与上进心,有的学生却认为是想控制他(她);老师希望对弱势的学生多一些关注与呵护,有的学生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徒增一些疑虑不安;老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捐款、探访,有的学生会抵触,不需要这样的“好心”。毋庸置疑,人类的很多经验是相似的,同时也有很多个别的独特性,提醒我们事先需进行了解,做不到这一点,也就不懂得尊重。一味地固执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以做到因人制宜,“以人为本”?

3.期待与预设模式

以自己固有的想法推测学生,进而妄加判断。比如,课堂上,学生津津有味地看手机上下载的素描图片,老师指责学生在玩游戏;学生因堵车迟到上学,老师根据以往该学生常迟到的表现,进而大批、特批该学生一贯不能按时到校;师生之间有了误会,学生希望澄清事实,老师却认为学生是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等。类似情形的发生,极易使那些在批评中长大、长期得不到信任的学生情绪失控,并与老师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试想,不以积极好奇的心态去了解学生的问题及其根源,却贴上消极的标签作为警戒,使学生感到不被接纳和信任,甚至无价值可言,一旦触碰了他们敏感的内心,师生关系便会急剧恶化,甚至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4、判断、标签性的语言

有些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将听到、或是看到、观察到、体验到的,用具体而清楚的语言陈述出来,能就事论事,学生能接受,是同理心教育。有的老师在和学生谈话时,常常迫于时间紧、工作忙,未经仔细了解,更缺少澄清与求证的过程;还有的将具体泛化、贴标签、价值判断。至于那些模糊与夸张的似是而非的泛化语言,更容易激起学生对立与愤怒的情绪。

三、中职生同理心教育实施的对策

1.积极营造同理心教育大环境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同理心教育体现在其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他注重在情感上能与孩子产生强烈共鸣,尤其对“差生”行为的同理,并达到深切理解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首先,应从社会上广泛关注并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尊重关怀、理解与帮助;其次,积极创设同理心教育的校园环境。这种理想的场域是信任、理解、安全、自由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气氛的环境。香港、台湾全校参与辅导方式,启发我们积极创设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是一种综合的环境,一种氛围。林孟平曾称之为积极取向而人性化的校风(林孟平,1995,p.156),这种校园环境包含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渗透,以至于学校文化的建设等等。另外,还要注重家庭中的同理心教育。

2.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要让同理心教育内化为一种师德修养,外显为一种教育能力、教育行为,互动方式。在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性需求的今天,良好的同理心教育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教育是一个提高个人知觉领域使其分化发展的过程,其优劣的标志在于教师首要关心的应是理解学生而不是评判学生的优劣,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问题和感觉而非他自己的放在第一位。其次,高度重视同理心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培训。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设备、实施,技能、技术建设固然重要,作为中职生教育提高教师素养亟待先行。同理心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对学生有关爱、尊重态度的老师并不鲜见,但是能够以同理心态度跟学生相处、互动而对话的却相当难得。罗杰斯曾说,这种态度在教室里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人民教育》呼吁“同理心:教师的基本能力和修养” [5] 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进行着最广泛意义的“对话”。“如果创造一种接受理解和尊重的气氛,就可以使所谓的治疗中的学习活动更有效的进行下去的话,那么也一定是所谓教育的学习的基础。”[1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同理心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与修养,中职生同理心教育“理想场域”才能够生成。

3建立中职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系统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作为一项原则列入,却没有具体实施性说明。需要创设此项专题,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亲子关系训练营等多种形式,多层次“为学生架设同理心培养的立交桥”。培养学生有感受、体验、接纳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为中职生服务的心理学探微  107[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江光荣.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119页: 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 [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美:亚瑟.乔拉米卡利  凯隆林.柯茜  翻译:陈丰伟 张家铭  你的感觉,我懂 [M].台北:麦田出版社,2010.

[5] 周红五.同理心:教师的基本能力和修养[J].人民教育,2010,(22).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