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青岛艺术学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表时间:2021-07-13  访问次数:1840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播音与主持

专业代码:7602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

四、职业面向

对应行业(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文化艺术业

文化艺术类

播音与节目主持

普通话等级证书、播音员主持人上岗资格证

 





五、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培养目标

我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生源,并为文化产业集团、军队文工团、专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相关艺术专业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培训,使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一门技能,参加艺考,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人才培养规格

1.业务规格

1)熟练使用播音与节目主持的主要设备和器材;

2)具有主播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品位;

3)掌握新闻的法律法规,具有新闻工作的法律意识;

4)掌握主播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艺术;

5)具备良好的主持、播音、配音及解说等语言表达和塑造能力;

6)具备主持各类新闻题材的初步技能;

7)有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基础以及节目策划的能力;

2.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较系统地掌握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础知识和艺术,播音语音发声、语言表达、新闻采访、节目策划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主持与播音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前景,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能力方面

具有较好的语音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社会活动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掌握主持与播音的技巧与艺术;具有一定的主播策划及播音文本创作能力;具有创新的形象思维能力。

3)素质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知识模块

基本文化知识

执行普通高中文科课程计划

专业基础知识

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节目主持概论、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采访与写作、优秀主播作品欣赏

艺考能力需求

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形象设计与造型、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即兴口语表达

能力模块

现代社会技能与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与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职业技能与能力

主播艺术的自我驾驭和表现能力

节目主持、播音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形体的视觉感受与审美能力

主播节目的综合的编辑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人文素质

正确的审美观,一定的艺术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

主播艺术、新闻敏感、创新意识

身心素质

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能力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模快+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公共基础课

《思想政治》

1.课程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要求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和高中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该课程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主要内容

必修一《经济生活》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必修二《政治生活》

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必修三《文化生活》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语文》

1.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教学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主要内容  

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表达与交流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口头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诗歌与散文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小说与戏剧

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新闻与传记

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语言文字应用

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数学》

1.课程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2.教学要求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3、主要内容

1) 课程框架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2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5个模块组成。

2)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5个模块。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3) 选修课程

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

进行选择。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1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 学 2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数 学 3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 学 4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简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 学 5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系列1,系列2说明

    在完成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系列1,系列2

    系列1是为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包括2个模块,共4学分。系列2则是为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包括3个模块,共6学分。

    系列1的内容分别为: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的内容分别为;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英语》

   1.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要求大部分学生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3.主要内容:

    高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1)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从听力材料,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能传递信息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体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能用恰当方式在特定场合中表达态度和意思;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访谈。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做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要信息;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

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能简单地描述人物或事件,并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对所写内容进行修改。

2)语言知识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语音

在口头表达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和流畅;根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

词汇

理解话语中词汇表达的不同功能、意图和态度等;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

语法

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功能

了解日常交际功能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运用已学过的功能项目有效地表达情感、意图和态度。

话题

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了解英国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3)情感态度

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供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祖国文化;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高中学生应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5)文化意识

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历史》

1.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2.教学要求

实际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知识的增长与深化,二是理论方法的运用和世界观、历史观的形成;三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关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具体目标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 此项目标将知识与能力相联系,强调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密不可分。

知识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能力要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二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历史思维能力,一般认为是指基于历史材料、运用历史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此项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历史学习方法。首先要进一步认识学习历史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过程。其次是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项目标从三个角度提出如下的要求:一是对个人人格塑造角度而言,提出培养人文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二是对国家而言,强调通过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理想。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从培养世界意识的角度,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3.主要内容

   学科模块中又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模块采用主题式的“并联”设计,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

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必修三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选修一

西方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选修二

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民主与专制的搏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选修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地理》

1.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2.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任务及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主要内容

    必修一

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二

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三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选修一:旅游地理

旅游和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规划;做文明的旅游者。

选修二:环境保护

环境与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管理。

《体育与健康》

1.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2.教学要求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练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5)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3.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等。田径类项目包括跑、跳、投等内容;体操类项目包括支撑、攀爬、悬垂、跳跃等内容。球类的教学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出两项。

    《信息技术》

 1.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现场操作讲解,以便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要加强教学上机练习环节。

3.主要内容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常用计算机设备,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

操作系统简介,图形用户界面操作;Windows7的文件管理;Windows7的系统管理与应用,Windows7系统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中英文的输入方法。

Word2010概述,文档的基本操作,文档的排版,表格,图形,页面排版和打印文档。

Excel2010基本知识,工作表的建立,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数据的图表化,数据列表。

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修饰,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演示文稿的放映。

计算机网络概述, Internet及使用。

多媒体基础,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

《音乐欣赏》

1.课程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与学生的所学专业对接,使学生爱上艺术、爱上学习、爱上生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欣赏》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用听觉感知、把握音乐音响形式美的能力,用心灵体验、感悟音乐音响意蕴美的能力,并能够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艺术感悟运用到学生所学专业中,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素质和职业素养。

2.教学要求

把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兴趣为主。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并带动自身专业的发展。

精选教学内容,音响作品的欣赏主要以标题性、描绘性的作品为主,非标题、非描绘性作品为辅,从经典作品的欣赏出发,指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多角度了解音乐作品,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教学采用欣赏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以欣赏为主,结合讲解与作品欣赏相关的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形式结构等方面的知识,适时地开展课堂的提问与讨论。在多听、多分析、多欣赏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鉴别的能力。

3.主要内容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音乐名家名作,欣赏大师风范的广阔空间。在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听赏知识基础之后更不断了解经典优秀作品,扩展视野,从而提高学生自身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方主要包括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民歌及民族器乐赏析;西方古典音乐为主,分别介绍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和名家名作,使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上均有所提高。

《美术欣赏》

1.课程目标

《美术欣赏》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大纲精神,美术欣赏教学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时间,要注重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之间的关联作用,以及不同模块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交叉融合,加强艺术课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的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教学要求

艺术课程真正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艺术课程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为基础课程服务的,它可以很好地与学生的所学专业对接,使学生爱上艺术、爱上学习、爱上生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内容上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类专业应该考虑欣赏层次的的差异,精准掌握授课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兴趣的养成,知识面的宽泛程度应充分考虑到普及性及典型性,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掌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则适当地提高深度和广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相关专业要求相呼应,利用拓展、实践实训的形式进一步深入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进行整合与拓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选题宜小宜精,要重点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力求生动、简洁、实用、贴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

以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形成对作品初步的解读与分析,再带着各自的疑问进行课堂交流与讨论,能正确运用美术欣赏知识,提高分析评价能力,不断充实完善对作品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审美评价,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遗产的情操。

3.主要内容

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特别注重课程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美术欣赏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美术名家名作,欣赏大师艺术特色的广阔空间。美术课程选用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公共艺术﹒美术篇》作为教材,全书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18课时)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篆刻、艺术设计等;拓展模块(18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艺术与手工制作、构成基础与设计简析、摄影艺术与电脑美术等。主要欣赏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以美术种类划分为主,历史发展为辅,充分体现各美术种类的艺术特征,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思想道德感染,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理解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和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是: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列。这些作品既是我校开展学习的蓝本,也是我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2.教学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重要意义。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通过深入开展活动,能够使学生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各班级要结合工作实际,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经典诵读,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和才艺展示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活动教育效果。

(2)精心组织,注重教学实际效果。要与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其他节庆的重大演出相结合,挖掘与诠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从古代、现代、当代名家名篇中精选作品,要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师诵读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组织好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增强活动效果。

(3)创新形式,力求丰富多彩。以班级为点,以年级为线,以学校为面;以个人为根,以集体学习为干,以校园活动为叶;以开创风气为主,以文化熏陶为本,以文化教育为重。各年级要在活动中注重艺术创新,用普通话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表现经典内容,通过诵读活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激励人生,演绎时代精神。

(4)学校将制定经典诵读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此纳入对学生的个体思想品德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对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评比,鼓励创造性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将对此项活动进行总结,对做得好的指导教师、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   

3.主要内容

    包括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

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其性情。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

1.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的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该课程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强调活动体验式教学,包括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影响的讨论及课外拓展等。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关注自己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善于面对现实的人;使学生学会欣赏自我,积极接纳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坚定学习自信心、理解终身学习的内涵,并体验学习过程的积极感受;特别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同职业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做一个身心健康的高素质职业工作者。

3.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材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编写,紧紧围绕着提升“心理素质”的核心,安排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五篇内容,即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职业篇。

知识篇

介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本课程对健康成长的意义。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成长篇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直面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生活篇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学习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职业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二)专业(技能)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培养能力

学时

1

语言基础

通过普通话语音发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具体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结合发声实践,提高发声效率。

美化声音,使语音准确、清晰、圆润、流畅,达到艺术语言表达的要求,为学生播音、主持打下坚实的语音、发声基础,使他们的普通话达到字正腔圆的水平。

20

2

主持艺术

《主持艺术》课结合《语言基础》课的知识和技巧,进一步从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实际,讲解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以及职业特点等。

教学和训练的过程,由浅入深地最后进入播音和节目主持的模拟实践。

 

10

3

文艺常识

课程中的文学成分所占比例不大,但为了艺考所需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应加强常识的培养。

几个艺术部分的内容则以文字为主,配以声音、图像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

4

4

编导

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培养与提高学习者掌握广播电视制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各广播电视文体的形式规范、熟悉经典作品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制作各种广播电视作品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从题材策划、采访写作、现场拍摄、后期编辑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增进学习者从事各种传播实践活动的能力。

4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时数

学分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18

18

18

18

18

18

学科基础

公共必修

思想政治

 

2

2

2

2

2

6

180

10

语文

 

4

4

4

4

4

6

360

20

数学

 

4

4

4

4

4

6

360

20

英语

 

4

4

4

4

4

6

360

20

历史

 

2

2

2

2

2

6

180

10

地理

 

2

2

2

2

2

6

180

10

信息技术

 

2

2

2

2

 

 

144

8

心理健康

 

1

1

 

 

 

 

36

2

体育

 

2

2

2

2

2

2

180

10

创业指南

 

 

 

 

 

2

 

36

2

公共艺术

 

 

 

 

2

2

 

72

4

小计

 

23

23

22

24

24

38

2088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语言基础

 

4

4

4

4

4

 

360

20

主持艺术

 

2

2

2

2

2

 

180

10

专业选修

 

专业选修

 

编导

 

 

 

 

2

2

 

72

4

文艺常识

 

 

 

 

2

2

 

72

4

礼仪

 

 

 

 

 

1

 

32

1

表演

 

 

 

 

 

2

 

32

2

化妆

 

 

 

2

 

 

 

32

2

形体

 

 

 

 

 

1

 

16

1

小计

 

 

 

2

2

4

 

112

 

实践教学

实践必修

实习

 

 

 

 

 

 

480(就业生)

480

20

总计

总计

周课时数

 

29

29

30

34

36

38

 

 

总课时数

 

 

 

 

 

 

 

3364

 

总学分

 

 

 

 

 

 

 

 

174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学校应至少有两名及以上,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和艺考指导经验的,毕业于国家重点传媒类大学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同时,应聘请两名及以上一线专业从业人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讲座及专业指导。

 

 

(二)教学设施

序号

实验实训室名称

功能

场地面积/

现有设备

1

播音专业教室

播音专业教学

100

教具等

2

微机实训室

专业技术教学

400

电脑等

3

实验电视台

专业实践教学

100

广电编设备一套

4

多功能厅

艺术实践教学

200

多媒体设备

5

语音教室

普通话教学

80

语音控制客户端

(三)教学资源

1.部分教材目录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出版社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德育

《中职德育》

高教出版社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音乐篇)》

中国书籍出版社

语文

《中职语文》

高教出版社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美术篇)》

中国书籍出版社

数学

《中职数学》

高教出版社

语言基础

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英语

《中职英语》

高教出版社

主持艺术

实用播音教程第二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

高教出版社

文艺常识

《影视专业基础知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

高教出版社

编导

《影视专业文艺常识(精编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高教出版社

 

 

 

(四)教学方法

1.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等方法,为新知创设情境,灵活运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观摩课等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播音主持专业技能、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3.关心学生个人成长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4.加大“电化教学”力度,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学习评价

应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制定适应播音主持专业特点的评价方法,实行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评价实行平时考核和综合创作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平时考勤、上课表现、月考、期中考试等;综合实践考查可采用让学生结合所学播音理论及基础练习进行即兴命题联系等方法。公共基础课实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运用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学生所修课程均应考核。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实践两种方式,每学期期末要参加理论测试及实践测试,所得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结合平日成绩50%,算出总分,获得相对应学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达到174学分方算合格。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一般为考试课程;选修课为考试或考查课程。文化课、专业知识课应推行教考分离,统一命题和阅卷;专业技能课可实行统一考试,参照各大高校艺考录取实施标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认可的播音主持专业等级考核,并取得相应的等级合格证书。

青岛艺术学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总表

评价项目

过程性评价50%

总结性评价50%

课堂表现

平日作业

期末考试成绩

评价工具

课堂量化评价量规及评价表

练习作品评价量规及评价表

学习成果量规及评价表

评价内容

学习态度、能力、出勤、纪律、作业等综合表现

专业技能实践评价

专业技能实践评价

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评价主体与方法

任课老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本人自评

任课老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本人自评

教师检测和评价,教研组组织集体参与

评价总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或企业标准、企业人才标准和学校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由教务处指导、各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专题研究课程评价标准,并报教务处审核批准。

评价时间

全学期

章节结束

期中

期末







(六)质量管理

1.管理措施

1)制定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青岛艺术学校制定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四统筹”(招生就业工作统筹、学生管理工作统筹、教学管理工作统筹、教师培训工作统筹)、“五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促进人才培养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各专业严格按照批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不得随意变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课程、学分、学时、授课时间等内容。确实需要调整的,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修订,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2)加强学生服务与管理,形成良好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

①学籍管理。学生完成中职学业后,成绩合格者由青岛艺术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②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管理,对课程考核方案、教师试卷内容由责任人严格审核、把关。专业课每学期进行平日测试、期末考试。

③班级管理。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由青岛艺术学校安排班主任,每班配备副班主任,辅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④学生会管理。在青岛艺术学校学生会的管理下,辅助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分享同学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经验。

⑤社团活动。由各个社团带动多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学校,开阔眼界,提高能力。

⑥党团组织建设。青岛艺术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带领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丰富学生们的在校生活。

3)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化

①建立、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有效的保障教学质量,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注重将各类问题的对策由临时性、非程序化向常规性、程序化转变。结合现实情况,多方位征求意见,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此外,对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及布置,撰写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各学期教学活动安排等均已成为常规性工作,有序完成。

②注重相关原始性工作记录的收集、整理

在按照制度规范运行的过程中,注重相关原始性工作记录的收集、整理,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注重对教学运行管理相关原始工作记录的收集和整理。如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考核学生记录;教师过程性考核记录;学生出勤情况管理,学籍处理各流程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系务会会议记录等,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成绩管理。

4)教学运行管理系统化

①从专、兼职两个方面开展教师工作管理

注重从专、兼职两个方面开展教师工作管理,包括:对专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重点为双师素质考核,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构建能力考评体系;完善兼职教师、兼职管理人员聘任和考核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②校内外教学环境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

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包括:校内进行专业氛围的营造,播音主持专业教室、实验电视台的使用和管理。

③对等级制考核过程进行管理

实施等级制考核,并对等级制考核过程进行管理,包括:教师制订等级制考核方案由教学部及教学院长审核,统一考试时间、考核方式、时间、地点等并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控。

④富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突出“教学”特色,重新订立归档科目及范围。富有“教学”特色的档案管理包括:规章制度类、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级制考核情况记录等。

2.质量监控与保障

本专业严格按照学校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过程实施,期初课程标准、教案、考核方案的提交、检查;期中公开课评比、学生评教、督导听课、评课、教案的检查;期末考试成绩的录入、教学任务册的提交。

为确保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在学校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下,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建立以教务处主抓、教学运行管理和督导并行的管理机制。

1)建立质量标准和教学运行规范,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标准是先导。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做到有标准(规范)可依。根据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对原有质量标准和教学运行规范进行重构和补充,形成以下质量标准(规范)体系:

①课程主要环节教学标准

对教师授课条件、教师备课、授课、辅导、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制定质量标准。

②教学检查制度

规定每学期集中教学检查的时间、内容、方式、反馈等。

③教学评价制度

规定每学期教学评价的组织、对象、操作流程、结果统计和利用、信息反馈等。

2)建立以教务处为主导,校企合作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的管理、监控及信息反馈。

播音主持教研室: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主要负责执行并监督教学大纲的实施。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主要承担对本专业教师教学工作落实及完成质量进行随时监测和及时纠正。通过听课和教学文件检查,掌握教学动态,指导、协调教学过程,及时解决训、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力求使各教学环节都遵照教学管理制度来展开,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督导中心:其人员由教师督导构成。督导中心是相对独立于其它教学部门的组织,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一个非行政监督机构。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专门机构,督导中心对教学管理、质量及秩序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监督、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学院督导处。同时履行指导、咨询、服务职能,以利于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发挥教师的潜能,激励和引导教师自我成长。

在教务处的统筹管理下,督导、播音主持教研室两个独立并行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分别从教学监控、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监控和信息处理反馈工作。分工职责明确,并列运行,齐抓共管,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一个互保互联、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共同体,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从而保证对教学质量全方位的目标控制。

3)以学生为本,建立“双重管理”、多元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服务的对象和评价主体,主要负责对教学管理和决策、教学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及条件、教师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系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填报、督导信箱、教务处信箱、教师教学评价打分等方式听取学生意见。

播音主持教研室: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组织者,通过督导中心对教研室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质量检查等工作进行督察;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及教师相互听课;组织学生评教打分;收集来自企业、学生等多种评价信息,并集中反馈。

通过学生、播音主持教研室两方构成的多元教学评价主体结构,分别从教学服务对象、教学组织者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实现“双重管理”。

4)实施全程监控,形成互动的运行机制

实现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动态监控,必须在教学工作进行的每个阶段开展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每学期教学工作分三个阶段,质量监控也分阶段开展。

①事前控制:在每学期教学工作开始前作好质量控制工作。

组织新开课和新教师说课;对全体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文件的全面检查;对各项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设备设施运行状态、教材到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②事中控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时实施监控。

通过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同行以及企业专家听课,掌握教学执行质量情况;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映;通过教师座谈会、教师评学了解教学组织和安排、学生学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③事后控制:在教学工作结束时进行效果评价、分析和反馈。

对课程考核方式、内容和学生成绩评定进行分析,了解教学实施效果。通过抓好预先控制、运行控制和信息反馈,全面推广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拓展过程评价的空间,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使教学运行实现良性循环并持续改进,从而全面提升训教学水平。

5)实施质量考核与绩效、评优挂钩,建立持续的激励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加大教学质量考评的激励力度,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激励和教师评聘的重要依据。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教师自律自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事事注重质量的良好局面。

九、毕业要求

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所规定的174学分。

2.体育、计算机达到中职生合格标准。

3.获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等)。

4.按要求完成各项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训练,成绩合格。

十、附录

 

 

 

 

 

 

 

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方案

青岛艺术学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

《语言基础》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打基础,以国家汉语言文字的研究内容为主要依据,贯彻以实际联系理论的教学原则,系统地授普通话语音的发音要领和气息、共鸣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打好字音基础的同时,能够使用多种发音技巧和方法,美化声音。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语言表达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

(二)本课程的任务

通过普通话语音发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具体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结合发声实践,提高发声效率。美化声音,使语音准确、清晰、圆润、流畅,达到艺术语言表达的要求,为学生播音、主持打下坚实的语音、发声基础,使他们的普通话达到字正腔圆的水平。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大课理论讲授,小课语音、发声辅导,结合学生课外实训来完成课程学习。在教学中课题组开展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理论教学;把枯燥的难以把握的理论变成对实践具有可感的可操作的指导,并将课程资料网络化,便于学生利用;加强实验、实践手段的改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判断力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改善自我,改掉语音问题;将口语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合理接轨,构建“以教包测、以测促教”的完整体系,使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课内学习,而且能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提高专业素质及口语水平。

三、课程内容

(一)普通话语音概说

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音学的理论知识,按正确的部位、方法,发准每个音素、每个音节。同时又需要凭借掌握的语音知识系统的纠正受方言影响的语音习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内容:普通话概念、语音教学重要性、语音的特点、语音的物理、生理及心理基础、语音基本概念等。

(二)声母的学习和训练

   主要目的:依据不同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送气与否、清浊区分等不同的发音条件,把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分成不同的类型以进行分析、识别。

   具体内容:区分不同发音部位的发音训练、区分不同方法的发音训练等,掌握声母的发音技巧。

(三)韵母的学习和训练

   主要目的:普通话39个韵母可以按不同条件进行分类,让学生认真听辩体会发音,加强分辨能力。

   具体内容:单元音韵母练习、复合元音韵母练习、鼻韵母练习等,韵母四呼分类及训练。

(四)声调的认识和训练

   主要目的:理解声调的含义,它是汉语音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同声母、韵母一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了解声调音长、音强的关系。

   具体内容:声调的性质和特点、普通话调类和调值、声调发音与要领。

(五)音节结构与声韵拼合关系

   主要目的:理解普通话音节拼合关系,掌握普通话音节拼合关系需要分辨声母的发音部位。

具体内容:普通话音节结构、声韵拼合关系。

(六)语流音变

   主要目的:了解普通话中最典型、常用的语流音变。

   具体内容:轻声训练、儿化训练、变调训练、语气词“啊”的发音变化规律、词的轻重格式等。

(七)播音发声概说

主要目的:了解发声的三大基础,掌握播音发声的特点。

具体内容:发声的物理、生理、心理基础,播音发声的综合感觉。

(八)呼吸控制

   主要目的:使学生必须学会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使声音能自如的表情达意。

   具体内容:呼吸控制的训练、换气训练等。

(九)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

   主要目的:作为一种基本功,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口腔控制即吐字归音的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的练声方法修整、调节自己的嗓音,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的开掘出来。掌握共鸣的调节是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提高声音色彩表现力的重要环节。

具体内容:吐字归音要领、口腔控制训练、喉部控制要领、嗓音训练、共鸣控制的训练、改善口腔共鸣练习等。

   (十)情声气的结合

主要目的:让学生达到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声情并茂的境地。

具体内容:情声气结合训练等。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打基础,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语言表达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4课时,每学期授课18周,共授课5学期。课程总学时:360课时,共20学分。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实践两种方式,高一、高二、高三上学期每学期期末要参加理论测试及实践测试,所得成绩占50%,结合平日成绩50%,算出总分,获得相对应学分。

七、使用教材

选用《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青岛艺术学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

《主持艺术》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主持艺术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借鉴新闻与传播学、哲学美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学等成果和研究方法,实践性很强。

(二)本课程的任务

《主持艺术》课结合《语言基础》课的知识和技巧,进一步从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实际,讲解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以及职业特点等。教学和训练的过程,由浅入深地最后进入播音和节目主持的模拟实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把握电视新闻播音与广播新闻播音的区别、电视出镜播音与电视新闻片配音的区别、电视新闻播音与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区别;具备撰写和修改主持人节目的导语、串联词、文稿的能力和具有现场采访、评论、报道、应变的能力;初步具有驾驭不同电视节目的策划、主持播出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主持人节目与节目主持人概述

1.什么是节目主持 

2.什么是节目主持人

3.主持人节目的媒介特性

(二)主持人节目的定位与类型

1.主持人节目的定位

2.主持人节目的分类

3.主持人节目的发展

(三)节目的主持个性

1.主持人的个性魅力

2.个性主持的形成与特点

(四)电视节目主持艺术

1.电视节目主持艺术概说

2.新闻节目的主持艺术

3.谈话节目的主持艺术

4、娱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五)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1.一个完美主持人的标准

2.主持人应当具备的条件

3.主持人基本素质的培养

(六)主持人节目的采访

1.主持人采访的特点与要求

2.主持人现场采访的技巧

3.脱口秀节目的采访艺术

(七)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1.从主持人的角度理解语言

2.主持人节目的语言特点

3.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训练

(八)节目主持的非语言传播

1.主持的非语言符号传播及意义

2.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技巧

3.主持人形象造型

(九)节目主持的状态

1.节目主持状态的传播定位

2.主持人良好状态的镜前表现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讲解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以及职业特点等。教学和训练的过程由浅入深地最后进入播音和节目主持的模拟实践。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2课时,每学期授课18周,共授课5学期。课程总学时:180课时,共10学分。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实践两种方式,每学期期末要参加理论测试及实践测试,所得成绩占学期考核成绩的50%,结合平日成绩50%,算出总分,获得相对应学分。

七、使用教材

《节目主持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青岛艺术学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

《文艺常识》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文艺常识》主要针对艺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的学生,为提高自身文学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而开设的。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戏剧戏曲、曲艺杂技、中外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和文艺综合等几个部分。

(二)本课程的任务

    课程中的文学成分所占比例不大,(因已有语文课作为学生的主课)但为了艺考所需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应加强常识的培养。而其它几个艺术部分的内容则以文字为主,配以声音、图像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在文艺常识方面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掌握能力。

三、课程内容

《文艺常识》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课程设置为2个学期。

第一学期分为7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学习文艺综合,包括双百方针,各类评奖等。

第二单元是古典文学,从先秦两汉文学到明清文学名著,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四大名著等。

第三单元学习现代、当代文学,包括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学流派、名人名作等。

第四单元则主要包括从古希腊文学到中世纪欧洲文学,文艺复兴、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名作,著名作家。

第五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外戏剧和传统的中国戏曲艺术精华。

第六单元简单讲授我国民间的曲艺杂技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艺术精髓。特别应专注对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讲授,更多的了解“说、学、逗、唱”的基本功。

第七部分应是教学重点,具体分为中国音乐部分和西洋音乐部分,再具体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几个部分。

第一学期用时16周讲授,2周复习。分单元测验,期末再进行集中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用时5周重点讲授关于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让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用时4周讲授中外电影常识。包括电影的诞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电影的基本术语,像蒙太奇,电影流派、风格等专业常识。也是采用声像并用的教学方法,利用有声资料和影像资料,结合常识让学生强化记忆重点内容。第十周进行测验。

下半学期再结合每年的艺考面试内容和要求,为学生进行艺考的面试技巧辅导。

分为:面试概述——

      心理调适——

      自备作品——

      模拟主持——

      即兴评述——

      考官提问——

      报考选择——

以上内容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安排可作调整,还将进行几次模拟艺考的面试,邀请媒体专家和老师进行专业指导。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古代、当代文艺文学综合知识。再修课程: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2课时,每学期授课18周,共授课2学期。课程总学时:72课时,共4学分。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理论测试,所得成绩占总学科成绩的50%,结合平日成绩50%,算出总分,获得相对应学分。

七、使用教材

《影视专业基础知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青岛艺术学校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

《编导》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主要指导编导专业的影视编导、文艺编导、电视编导等方向。课程主要教授文学作品(文学常识)、命题编讲故事、即兴评述、电视节目分析及制作、语言表达、视觉语言、编导思维、散文写作等。通过讲授、观影、写作、实践等教学互动方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编导意识。

(二)本课程的任务

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掌握广播电视制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各广播电视文体的形式规范、熟悉经典作品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制作各种广播电视作品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从题材策划、采访写作、现场拍摄、后期编辑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增进学习者从事各种传播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实现两个要求:一是使学生可以从策划节目这样一个统筹的角度来了解优秀的节目是怎样产生,怎样完成的。他们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创意策划提供最基础的知识积累;二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成功的节目进行评析,通过细致分析让学生了解怎样通过音效、镜头、颜色等等来完成一档好的节目,回归到琐碎的制作细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播音与主持专业学了解主流节目形式的创意及具体实现的方法,使学生向采、编、播的综合型人才发展。

三、课程内容

第一大板块:基础知识学习部分

(一)视听语言知识

1.镜头与画面

2.画面语言

3.镜头语言

4.剪辑语言

5.镜头的组接方法

6.声音的剪辑形式

7.段落转场

8.影视时空

9.影视叙事结构

10.影视声音

(二)电影基础知识

1.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2.电影的类型

3.中国大陆电影

4.香港、台湾地区电影

5.世界电影

(三)电视基础知识

1.电视概述

2.电视节目

3.电视节目制作

4.电视编导

第二大板块:影视高考基本文体写作

(一)影视作品评析

1.影评写作

2.电视作品分析

(二)故事散文

1.命题编写故事

2.命题叙事散文写作

(三)文化艺术现象阐释

1.考试要求及解题技巧

2.文化艺术现象阐释范例赏析

(四)编导创意策划卷

1.影视广告创意

2.电视栏目策划

(五)文学作品评论卷

1.文学作品分析应试方法指导

2.文学作品分析范例

第三大板块:面试技巧

(一)谈面试

1.面试的重要性

2.心态决定一切

3.语言要规范、清楚

4.服饰、打扮、姿态要大方得体

(二)谈自我介绍

1.要有具体材料,不要作秀表演

2.要讲究技巧,不要填表式

3.要抓住特色,不要流于一般

(三)谈回答考官提问

1.对考生作多方位的了解

2.你最喜欢的“六个一”

3.你对所报专业的认识

(四)常识类题目讲解

(五)综合素质测试题讲解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修内容:广播电影电视编导基础知识。后续课程:影视高考基本文体写作、面试技巧分析。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开设,授课两学期,每周2课时,每学期授课18周。课程总学时:72课时,共4学分。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理论测试,所得成绩占总学科成绩50%,结合平日成绩50%,算出总分,获得相对应学分。

七、使用教材

《影视专业文艺常识(精编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