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青岛艺术学校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表时间:2022-07-13  访问次数:1194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绘画(750107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对应行业(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文化艺术业

文化艺术类

绘画

绘画制作工、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员

升学

升学

升学

升学


五、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掌握升学必备的文化课知识和绘画的专业技能,具备绘画基本理论知识和绘画专业能力,具有从事绘画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也为各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合格的后备生源。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目标:

1.职业素养

1)爱国、为民、崇德、尚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术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观和审美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

4)具有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习惯和品质;

5)掌握必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2.知识、能力、态度目标

1)知识要求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绘画理论知识和美术史知识;

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构图原理、素描色彩理论知识、素描技法、色彩搭配技法;

熟悉绘画行业现状及发展规律。

2)技能要求

具有基本的绘画能力;

掌握运用素描的方式表现形体的造型技能;

掌握运用色彩规律表现形体的造型技能 ;

掌握运用速写方法快速捕捉及表现形体的技能;

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具有初步的构图创作能力;

具备收集、选取绘画创作素材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和美术鉴赏能力。

3)态度要求

热爱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

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

具有符合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素养;

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团队合作意识;

自学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欣赏与鉴别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公共基础课

《思想政治》

1.课程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素养、职业精神素养、法治意识素养、健全人格素养、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精彩人生。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调控情绪、自主自助和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乐于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主要内容

(一)基础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各地可开设“法律与职业”国家安全教育等选修内容。下面列出的是法律与职业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1.法律与职业

基于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介绍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网络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事诉讼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职业生涯中常用的法律知识,正确认识有关的法律关系,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解决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际行动,助力职业理想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生涯中常用的法律知识;理解劳动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基本原则;明确劳动就业、合同履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竞争、民事诉讼、调解仲裁等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解决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增强法治意识,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展现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风采。

2.国家安全教育

落实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精神,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阐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和基本常识,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接受相关学习训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和义务。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和基本常识,理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意义及基本要求,懂得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能够认清国家安全形势, 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情感;能够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规定,学会正确应对日常生活中突发安全事件的方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不做有损国家安全的事,敢于同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

1.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2.教学要求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 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适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不断思考和探寻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3.主要内容  

(一)基础模块

模块内容由 8个专题构成。

专题1 语感与语言习得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语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表现力,提升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简明连贯、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

专题2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

专题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内容,包括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专题学习,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水平,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专题4 古代诗文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入学习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受其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体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坚定理想信念,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题6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专题7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材料,获得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题8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了解其特点和规律,理解、辨析媒介传播内容,培养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职业模块

模块内容由 4个专题构成。

专题1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的作品,领悟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认识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职业精神的意义,加深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增强职业意识,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专题2 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

本专题旨在培养学生职场应用写作,以及市场调查和策划、洽谈和协商、求职和应聘等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专题3 微写作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微写作的特点,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效率。

专题4 科普作品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品析科普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释科学知识的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科学文化的魅力,认识科学精神的内涵;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拓展模块

模块内容由 3个专题构成。

专题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及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

专题2 古代科技著述选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经典的科技著述,了解古代传统工艺的精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学习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有敬畏之心和自豪之感,并进一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专题3 中外文学作品研读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以正确价值观阅读与鉴赏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涵养,感受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数学》

1.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

获得未来工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

活动经验,具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

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培养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

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

价值的认识。

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

想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

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2.教学要求

基础模块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内容,拓展模块一或拓展模块二是中等

职业学校学生的限定性选修内容或任意选修内容,例如以拓展模块一为限定性选

修内容,则拓展模块二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内容。

(一)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的内容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基础知识(集合、不等式)、函数(函

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几何与代数(直线与圆的方程、简单几

何体)和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初步)。

(二)拓展模块一

拓展模块一的内容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基础知识(充要条件)、函数(三角计算、数列)、几何与代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复数)和概率与统计(排列组合、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统计)。

(三)拓展模块二

拓展模块二的内容包括七个专题:数学文化专题、数学建模专题、数学工具专题、规划与评估专题、数学与信息技术专题、数学与财经商贸专题、数学与加工制造专题等。另外,还有若干个数学案例:数学与艺术、数学与体育、数学与军事、数学与天文、数学与风险等。

《英语》

1.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职场语言沟通目标:在日常英语的基础上,围绕职场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

思维差异感知目标:能理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能理解英语在逻辑论证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在了解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能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跨文化理解目标: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自主学习目标:能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德习目标: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有效规划个人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和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目标要求,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制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课程任务;应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实践应用,在教学中合理融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开展活动导向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实践应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主要内容

    英语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课程内容如下:

(一)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各学校应保证基础模块的开设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由主题、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六部分构成。

(二)职业模块

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适应学生相关专业学习需要而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选择相关主题,营造职场氛围,设计和开展职业场景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理解职场中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信息,了解中西方语言用词、结构和篇章逻辑的不同:在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和学习策略运用,就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有效交流,提升职场语言沟通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企业文化,增强职业意识,促进其未来职业发展。

(三)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任意选修内容,是对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的拓展。拓展模块可在完成基础模块后开设,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选修。

《历史》

1.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在认识现实社会或职业问题时, 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能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判现实社会与职业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正确的民族观,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要求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树立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方面,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摆脱单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单纯语言信息传递形式,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与行业、专业相近的教学情境,设计体验未来职场的教学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动态监测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给学生提供及时和针对性的指导。

3.主要内容

   学科模块中又设置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拓展模块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

模块Ⅰ“ 中国历史”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100多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距今约  5 000年前,中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约公元前  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逐步发展,出现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两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经济文化、对外交往成就卓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中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至清中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国近代史始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自 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开始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经过  14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于1945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在此基础上,制定了 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模块Ⅱ“ 世界历史”

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始于早期人类的出现,止于  15世纪末期,其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以不同形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早期的文明主要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等,后来逐渐扩散。自  5世纪末起,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亚洲等地区产生了新的区域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文明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各具特色,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初,终于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彼此隔绝的状态。资本主义在西欧产生、发展,并逐渐向世界扩展。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人类逐渐步入相互依存的阶段,联系日益紧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方列强不断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世界现代史始于 20世纪初,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发展,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竞争、并存的历史。进入  20世纪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20世纪上半期,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局面,民族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导致国际局势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在这期间,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瓦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独立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不断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拓展模块是在基础模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特点开设的选修课程。

示例模块“ 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模块主要学习不同历史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及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职业教育与职业相伴而生。以个别指导、口传手授、代际传承为主要特征的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工匠培养的主要形式。从 18世纪  60年代开始,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以传授科学生产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职业教育普遍兴起。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开始萌芽。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地理》

1.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2.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任务及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主要内容

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二

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三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专题四:旅游地理

旅游和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规划;做文明的旅游者。

专题五:环境保护

环境与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管理。

《体育》

1.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2.教学要求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练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5)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3.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等。田径类项目包括跑、跳、投等内容;体操类项目包括支撑、攀爬、悬垂、跳跃等内容。球类的教学根据具体情况,从中选出两项。

《信息技术》

 1.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现场操作讲解,以便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要加强教学上机练习环节。

3.主要内容

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常用计算机设备,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

操作系统简介,图形用户界面操作;Windows7的文件管理;Windows7的系统管理与应用,Windows7系统维护与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中英文的输入方法。

Word2010概述,文档的基本操作,文档的排版,表格,图形,页面排版和打印文档。

Excel2010基本知识,工作表的建立,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数据的图表化,数据列表。

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修饰,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演示文稿的放映。

计算机网络概述, Internet及使用。

多媒体基础,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

《心理健康》

1.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的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该课程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强调活动体验式教学,包括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影响的讨论及课外拓展等。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关注自己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善于面对现实的人;使学生学会欣赏自我,积极接纳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坚定学习自信心、理解终身学习的内涵,并体验学习过程的积极感受;特别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同职业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做一个身心健康的高素质职业工作者。

3.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材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心理健康教学大纲》编写,紧紧围绕着提升“心理素质”的核心,安排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五篇内容,即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职业篇。

知识篇

介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本课程对健康成长的意义。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成长篇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直面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生活篇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学习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职业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二)专业(技能)课程

《素描》

1.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明确素描的基本概念,了解素描的特性,以及同其他门类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素描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对象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而掌握从整体出发的立体造型能力;把逻辑思考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认识素描造型诸因素之间的互为联系,掌握表现形像、形体、结构、构图、空间、体积、明暗、质感、节奏、调子等的基本技能。

2.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素描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物、景物、静物的造型能力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技巧表现。强化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训练,使其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3.主要内容

1)几何体素描: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形体的关系,树立严谨的结构观念,在结构的基础上把握住调子的和谐与美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2)静物素描:树立结构的观念,把握好黑、白、灰调子的整体与协调,充分表现物体的空间感、体积感、画面的层次感。

3)石膏像素描:学习、理解并熟悉人物头部骨骼结构,掌握头部的结构形状、比例、透视并掌握一定的人物表现技法。

4)人物头像素描:在理解头部结构的基础上,把握好头、颈、肩关系。在表现上力求准确、整体、生动、有艺术感染力。

《彩画》

1.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观察色彩和用色彩正确的表现形体的能力,具备观察和处理色彩关系素质的训练,能在毕业后参加艺术院校美术类的高考和从事美术技能方面的工作。

2.教学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彩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主要内容

1)单色水粉写生:讲授水粉画的材料特点,让学生熟悉水粉颜料特性,使用单色进行写生,是进行色彩写生的过渡。

2)色彩静物写生:讲授水粉画写生的步骤,常见的用笔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形状、质地、物体的画法。在色彩写生当中,注意掌握运用已学过的色彩知识,使学生在技能提高的基础上,理论知识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默写能力。

3)色彩风景写生:在风景写生中讲授如何分析前景、中景、后景的关系,在概括处理的基础上突出精彩部分的刻画。强调风景写生的用色程序和用色技巧。风景写生和风景临摹相结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默写能力。

《图案》

1.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图案的构图、造型、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图案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图案设计能力。图案课在美术专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一门主要的专业课。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要求

1)掌握图案设计的艺术规律、基本类型和表现手法;

2)在学习传统图案的同时,了解和借鉴现代艺术中丰富新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图案绘制的常用工具、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图案绘制的技能技巧;

4)培养学生的图案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3.主要内容

1)平面构成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与规律;掌握点、线、面形式语言的运用;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创造出新颖的图案构成关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色彩构成

掌握色彩三要素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建立科学的色彩体系;创作出和谐优美的色彩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色彩的合理搭配与相互关系。

3)基础图案

了解图案的设计原则;理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和规律;掌握花卉、动物、风景和人物四大题材的造型与表现方法,为图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掌握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纹样设计技巧。

4)装饰画

装饰绘画主要包括:花卉、风景、动物、人物的装饰变化。掌握“四大变化”的变化方法和装饰要点,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的图案作品。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装饰造型与色彩。

5)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课程是在构成和基础图案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内容,加强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设计知识与训练技巧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准确、迅速再现物象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及构造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速写》

1.课程目标

了解速写的基本概念、表现技巧、表现形式,掌握速写绘画方法和技能;熟悉速写造型的一般规律,掌握以线造型的素描表现方法,理解和掌握速写表现语言,提高速写造型的表现力。

2.教学要求

掌握速写表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正确表现对象的速写造型能力,掌握扎实的基本造型规律、法则和技巧,提高美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主要内容

1)站立人物:站立人物的画法和步骤。

2)坐立人物:坐立人物的画法和步骤。

3)下蹲人物:下蹲人物的画法和步骤。。

4)场景速写:场景速写的难点及训练目的、训练要点、绘画步骤。

《美术欣赏》

1.课程目标

了解不同时期的美术现象、艺术特点、主要成就、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重点为欧洲的绘画、雕塑和中国的绘画、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美术具有全面而简括的认识,扩大知识领域,并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感受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欣赏美术作品,怎样去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2)要求学生对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的特点有所了解;

3)能正确运用美术欣赏知识,提高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遗产的情操;

4)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形成对作品初步的解读与分析,再带着各自的疑问进行课堂交流与讨论,不断充实完善对作品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审美评价。

3.主要内容

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特别注重课程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美术欣赏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美术名家名作,欣赏大师艺术特色的广阔空间。在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造型和色彩等基础之后,再进一步了解经典优秀作品,主要欣赏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以美术种类划分为主,历史发展为辅,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五大美术门类,充分体现各美术种类的艺术特征,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思想道德感染,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理解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和内涵。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项目

课程名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时数

学分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18

18

18

18

18

18





政治

2

2

2

2

2

2

216

12

语文

4

4

4

4

4

4

432

24

数学

4

4

4

4

4

4

432

24

英语

4

4

4

4

4

4

432

24

历史

2

2

2

2

2

2

216

12

地理

2

2

2

2

2

2

216

12

信息技术

2

2

2

2

144

8

心理健康

1

1

36

2

体育

2

2

2

2

2

2

216

12

创业指南

2

36

2

小计

23

23

22

22

22

20

2376

132



素描

6

6

6

6

6

552

30

彩画

6

6

6

6

6

540

30

图案

3

3

3

3

216

12

速写

1

1

2

2

108

6

美术欣赏

1

1

36

2

小计

16

16

18

18

12

1452

80

选修课

书法

2

2

72

4

陶艺

4

72

4

小计

2

2

4

144

8

实习

480(就业生)

480

20

总计

周学时数

39

39

42

42

42


总学时数

4452


总学分








240


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集训)学时

总学时

几何体素描

36

80

116

静物素描

36

80

116

石膏像素描

36

80

116

人物头像素描

20

40

60

综合训练

144

144

总学时

552


色彩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写生)学时

总学时

单色水粉写生

30

54

84

色彩静物写生

112

224

336

色彩风景写生

40

80

120

总学时

540


图案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学时

总学时

平面构成

8

20

28

色彩构成

8

20

28

基础图案

30

74

104

装饰画

8

20

28

创意设计

8

20

28

总学时

216


速写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学时

总学时

站立人物

36

36

坐立人物

36

36

下蹲人物

18

18

场景速写

18

18

总学时

108

(备注:速写课时为课上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时,主要练习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中国古代绘画

4

中国近、现代绘画

2

外国古典绘画

2

外国近、现代绘画

4

中国古代雕塑

2

外国古代雕塑

2

文艺复兴以来的外国雕塑

2

中外早期建筑

2

中外宗教建筑

2

中外古典园林、民居及现代建筑

2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2

外国工艺美术

2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

2

摄影艺术

2

设计艺术

2

视频艺术

2

总学时

36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美术部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硕士学历5人,高级讲师9人,讲师4人。 山东省、青岛市教学能手2人。多名教师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优良,共同创造了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教学设施

序号

实验实训室名称

功能

场地面积/

现有设备

1

美术专业教室

美术专业教学

414

画具等

2

美术教具室

美术专业教学

120

教具等

3

微机实训室

美术专业教学

700

电脑等

4

艺术实训室

艺术实践教学

400

多媒体设备

5

多功能厅

艺术实践教学

200

多媒体设备

6

语音教室

普通话教学

80

系统控制语言客户端




(三)教学资源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出版社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德育

《中职德育》

高教出版社

素描

素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语文

《中职语文》

高教出版社

色彩

《水粉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数学

《中职数学》

高教出版社

图案

《图案与装饰》

中国书籍出版社

英语

《中职英语》

高教出版社

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

高教出版社

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

高教出版社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音乐篇)》

中国书籍出版社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美术篇)》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

高教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高教出版社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高教出版社

1.部分教材目录

2.数字化(网络)资料:

图片库

16901

纹样素材

3027

平面广告

1035

动画素材

67

环艺素材

2183

教学视频库

1202

教学试题库

24

平面设计文档

38

教学文档

86

素描

14

速写

10

水彩/水粉

241

国画

2853

油画

112

雕塑

16

    

27810

3.数字化网络课程: 美术类图书资料:34130册。

4.校外写生资源

     

承担的教学任务

有否协议

青岛北九水写生基地

写生

淄博峨庄写生基地

写生


(四)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等方法,为新知创设情境,灵活运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观摩课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感受绘画方法、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3.关心学生个人成长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4.加大“电化教学”力度,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学习评价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制定适应绘画专业特点的评价方法,实行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评价实行平时考核和综合创作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平时考勤、上课表现、月考、期中考试等;综合创作考查可采用让学生结合所学绘画理论及基础练习进行一个命题创作或实战创作等方法。公共基础课实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运用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学生所修课程均应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一般为考试课程;选修课为考试或考查课程。文化课、专业知识课应推行教考分离,统一命题和阅卷;专业技能课可实行统一考试,按照山东省美术联考标准阅卷评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认可的美术专业等级考核,并取得相应的等级合格证书。

学校绘画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总表

评价项目

过程性评价40%

总结性评价60%

课堂表现

课堂作品

公共课单元检测(专业课月考)

期末考试成绩

10%

30%

20%

40%

评价工具

课堂量化评价量规及评价表

练习作品评价量规及评价表

学习成果量规及评价表

学习成果量规及评价表

评价内容

学习态度、能力、出勤、纪律、作业等综合表现

专业技能实践评价

专业技能实践评价

专业技能实践评价

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评价主体与方法

任课老师评价、同学互

评、学生本人自评

任课老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本人自评

教师检测和评价

教师检测和评价,教研组组织集体参与

评价总

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或企业标准、企业人才标准和学校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由教务处指导、各教研组组织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专题研究课程评价标准,并报教务处审核批准。

评价时间

全学期

章节结束(月考)

期中

期末

(六)质量管理

1.管理措施

1)制定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指导性意见。制定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四统筹”(招生就业工作统筹、学生管理工作统筹、教学管理工作统筹、教师培训工作统筹)、“五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促进人才培养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各专业严格按照批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不得随意变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课程、学分、学时、授课时间等内容。确实需要调整的,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修订,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2)加强学生服务与管理,形成良好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

= 1 \* GB3 学籍管理:学生完成中职学业后,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 2 \* GB3 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管理,对课程考核方案、教师试卷内容由责任人严格审核、把关。专业课每学期进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考试组织和批卷阅卷工作严格按照山东省美术联考标准执行。

= 3 \* GB3 班级管理: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校安排班主任,每班配备副班主任,辅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4 \* GB3 学生会管理:在学校学生会的管理下,辅助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分享同学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经验。

= 5 \* GB3 社团活动:由各个社团带动多组织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学校,开阔眼界,提高能力。

= 6 \* GB3 党团组织建设: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带领下,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丰富学生们的在校生活。

3)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化

= 1 \* GB3 建立、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有效的保障教学质量,绘画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注重将各类问题的对策由临时性、非程序化向常规性、程序化转变。结合现实情况,多方位征求意见,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此外,对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及布置,撰写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各学期教学活动安排等均已成为常规性工作,有序完成。

= 2 \* GB3 注重相关原始性工作记录的收集、整理。

在按照制度规范运行的过程中,注重相关原始性工作记录的收集、整理,绘画专业注重对教学运行管理相关原始工作记录的收集和整理。如学生出勤情况管理、考核学生记录、学籍处理各流程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过程性考核记录、教研会会议记录等,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成绩管理。

4)教学运行管理系统化

①从专、兼职两个方面开展教师工作管理。

注重从专、兼职两个方面开展教师工作管理,包括:对专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重点为双师素质考核,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构建能力考评体系;完善兼职教师、兼职管理人员聘任和考核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 2 \* GB3 校内外教学环境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

绘画专业教学环境包括校内画室、校外写生基地等。

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的管理包括:校内进行专业氛围的营造,画室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写生基地的选择,努力提高写生基地对学生写生训练和绘画技能提升的效果。

= 3 \* GB3 对等级制考核过程进行管理。

实施等级制考核,并对等级制考核过程进行管理,包括:教师制订等级制考核方案由教务处审核,统一考试时间、考核方式、时间、地点等并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控。

④富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突出“教学”特色,重新订立归档科目及范围。富有“教学”特色的档案管理包括:规章制度类、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等级制考核情况记录等。

2.质量监控与保障

为确保绘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在学校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下,绘画专业建立以教务处主抓、教学运行管理和督导并行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学校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过程实施,期初课程标准、教案检查;期中公开课评比、学生评教、督导听课、评课、教案的检查;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考试、阅卷和成绩的录入等。

1)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标准是先导。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质量标准和教学运行规范,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做到有标准(规范)可依。根据绘画专业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对原有质量标准和教学运行规范进行重构和补充,形成以下质量标准(规范)体系:

①课程主要环节教学标准

对教师授课条件、教师备课、授课、辅导、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制定质量标准。

②教学检查制度

规定每学期集中教学检查的时间、内容、方式、反馈等。

③教学评价制度

规定每学期教学评价的组织、对象、操作流程、结果统计和利用、信息反馈等。

= 4 \* GB3 建立以教务处为主导的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的管理、监控及信息反馈。

美术部: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主要负责执行并监督教学大纲的实施。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主要承担对本专业教师教学工作落实及完成质量进行随时监测和及时纠正。通过听课和教学文件检查,掌握教学动态,指导、协调教学过程,及时解决训、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力求使各教学环节都遵照教学管理制度来展开,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督导中心:其人员由教师督导和学生信息员共同构成。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专门机构,督导中心对教学管理、质量及秩序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监督、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履行指导、咨询、服务职能,以利于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发挥教师的潜能,激励和引导教师自我成长。

在教务处的统筹管理下,督导、美术部两个独立并行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分别从教学监控、教学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监控和信息处理反馈工作。分工职责明确,并列运行,齐抓共管,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形成一个互保互联、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组织共同体,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过程监控”,从而保证对教学质量全方位的目标控制。

= 5 \* GB3 以学生为本,建立“双重管理”、多元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服务的对象和评价主体,主要负责对教学管理和决策、教学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及条件、教师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和反馈。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填报、督导信箱、教务处信箱、教师教学评价打分等方式听取学生意见。

美术部: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组织者,通过督导中心对教研室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质量检查等工作进行督察;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及教师相互听课;组织学生评教打分;收集来自学校、学生等多种评价信息,并集中反馈。

通过学生、美术部两方构成的多元教学评价主体结构,分别从教学服务对象、教学组织者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实现“双重管理”。

2)实施全程监控,形成互动的运行机制

实现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动态监控,必须在教学工作进行的每个阶段开展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每学期教学工作分三个阶段,质量监控也分阶段开展。

①事前控制:在每学期教学工作开始前作好质量控制工作。

组织新开课和新教师说课;对全体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文件的全面检查;对各项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设备设施运行状态、教材到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②事中控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时实施监控。

通过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同行以及企业专家听课,掌握教学执行质量情况;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映;通过教师座谈会、教师评学了解教学组织和安排、学生学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③事后控制:在教学工作结束时进行效果评价、分析和反馈。

对课程考核方式、内容和学生成绩评定进行分析,了解教学实施效果;通过抓好预先控制、运行控制和信息反馈,全面推广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拓展过程评价的空间,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使教学运行实现良性循环并持续改进,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3)实施质量考核与绩效、评优挂钩,建立持续的激励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加大教学质量考评的激励力度,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激励和教师评聘的重要依据。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教师自律自查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事事注重质量的良好局面。

九、毕业要求

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所规定的174学分;

2.体育、计算机达到中职生合格标准;

3.按要求完成各项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训练,成绩合格。

十、附录

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方案


《素描》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面向三年制美术专业,是参加全国高考或参加工作从事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是三年制美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主要的专业课程,贯穿于三年中。该课程理论和技能并重,通过理论指导技能,通过技能展示理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素描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物、景物、静物的造型能力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技巧表现。强化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训练,使其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几何体素描: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形体的关系,树立严谨的结构观念,在结构的基础上把握住调子的和谐与美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2.静物素描:树立结构的观念,把握好黑、白、灰调子的整体与协调,充分表现物体的空间感、体积感、画面的层次感。

3.石膏像素描:学习、理解并熟悉人物头部骨骼结构,掌握头部的结构形状、比例、透视并掌握一定的人物表现技法。

4.人物头像素描:在理解头部结构的基础上,把握好头、颈、肩关系。在表现上力求准确、整体、生动、有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建议

1.在素描学习当中,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正确是难点,要求教师详细讲解、重点对比,在理论上、步骤上、技法上通过讲授和亲自示范加以说明。让学生正确理解一切物体都有结构和空间是重点,学生掌握空间结构的整体感是教学的要求。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将会展示范画、课件使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直观的理解。一般采取课堂作业方式,在课后教师讲解。根据讲课进度适当布置家庭作业。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后续课程有:色彩、图案等。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 552   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集训)学时

总学时

几何体素描

36

80

116

静物素描

36

80

116

石膏像素描

36

80

116

人物头像素描

20

40

60

综合训练

144

144

总学时

552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平日成绩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分办法为平日成绩(课堂表现+课堂作品)占40%、月考占2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教研组集体阅卷,取平均成绩。

七、使用教材

学校校本教材《素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主编:米粟栗。

学校绘画专业

《色彩》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面向三年制美术专业,是参加全国高考或参加工作从事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观察色彩和用色彩正确的表现形体的能力,具备观察和处理色彩关系素质的训练,能在毕业后参加艺术院校美术类的高考和从事美术技能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彩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单色水粉写生:讲授水粉画的材料特点,让学生熟悉水粉颜料特性,使用单色进行写生,是进行色彩写生的过渡。

2.色彩静物写生:讲授水粉画写生的步骤,常见的用笔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形状、质地、物体的画法。在色彩写生当中,注意掌握运用已学过的色彩知识,使学生在技能提高的基础上,理论知识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默写能力。

3.色彩风景写生:在风景写生中讲授如何分析前景、中景、后景的关系,在概括处理的基础上突出精彩部分的刻画。强调风景写生的用色程序和用色技巧。风景写生和风景临摹相结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默写能力。

(二)教学建议

1.着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粉静物写生方法,并准确表现静物的相互色彩关系和不同质感,注重个性的表现,使作业形成较明确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2.在外出写生中,掌握风景写生的基本技法,学生应表现出不同外光下的不同色调,掌握山、水、树、建筑、土地、石头等景物的表现方法,并表现出一定的意境和艺术水平。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素描。后续课程:图案、设计。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  540   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写生)学时

总学时

单色水粉写生

30

54

84

色彩静物写生

112

224

336

色彩风景写生

40

80

120

总学时

540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平日成绩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分办法为平日成绩(课堂表现+课堂作品)占40%、月考占2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教研组集体阅卷,取平均成绩。

七、使用教材

学校校本教材《水粉画》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主编:田建新


《图案》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图案是美术专业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图案的构图、造型、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图案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图案设计能力。

(二)本课程的任务

图案课在美术专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一门主要的专业课。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图案设计的艺术规律、基本类型和表现手法。

2.在学习传统图案的同时,了解和借鉴现代艺术中丰富新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图案绘制的常用工具、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图案绘制的技能技巧。

4.培养学生的图案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平面构成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与规律;掌握点、线、面形式语言的运用;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创造出新颖的图案构成关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色彩构成

掌握色彩三要素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建立科学的色彩体系;创作出和谐优美的色彩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色彩的合理搭配与相互关系。

3.基础图案

了解图案的设计原则;理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和规律;掌握花卉、动物、风景和人物四大题材的造型与表现方法,为图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掌握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纹样设计技巧。

4.装饰画

装饰绘画主要包括:花卉、风景、动物、人物的装饰变化。掌握“四大变化”的变化方法和装饰要点,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的图案作品。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装饰造型与色彩。

5.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课程是在构成和基础图案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等内容,加强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设计知识与训练技巧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准确、迅速再现物象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及构造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建议

课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创作积极性,营造宽松、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要精讲多练,教师示范与辅导学生相结合。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图案是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图案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能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与其它的美术专业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贯穿于每个学期的专业教学中。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   216    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学时

总学时

平面构成

8

20

28

色彩构成

8

20

28

基础图案

30

74

104

装饰画

8

20

28

创意设计

8

20

28

总学时

216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平日成绩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分办法为平日成绩(课堂表现+课堂作品)占40%、月考占2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教研组集体阅卷,取平均成绩。

七、使用教材

学校校本教材《图案与装饰》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速写》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面向三年制美术专业,是参加全国高考或参加工作从事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是三年制美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主要的专业课程,贯穿于三年中。该课程理论和技能并重,通过理论指导技能,通过技能展示理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速写表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正确表现对象的速写造型能力,掌握扎实的基本造型规律、法则和技巧,提高美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1.站立人物:站立人物的画法和步骤。

2.坐立人物:坐立人物的画法和步骤。

3.下蹲人物:下蹲人物的画法和步骤。。

4.场景速写:场景速写的难点及训练目的、训练要点、绘画步骤。

(二)教学建议

1.在速写学习当中,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由提高学生科学观察方法到学生熟练造型表现能力,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加强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速写技术训练同时,注意学生的心智活动,培养高尚的视觉艺术审美观和正确的造型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将会展示范画、课件使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直观的理解。一般采取课堂作业方式,在课后教师讲解。根据讲课进度适当布置家庭作业。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素描。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 108   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训学时

总学时

站立人物

27

27

坐立人物

27

27

下蹲人物

27

27

场景速写

27

27

总学时

108

(备注:速写课时为课上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时,主要练习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采用平日成绩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分办法为平日成绩(课堂表现+课堂作品)占40%、月考占2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教研组集体阅卷,取平均成绩。


《美术欣赏》教学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美术欣赏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门学科课程,它是美术专业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本课程的任务

美术欣赏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美术具有全面而简括的认识,扩大知识领域,并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感受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欣赏美术作品,怎样去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2.要求学生对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的特点有所了解。

3.能正确运用美术欣赏知识,提高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遗产的情操。

4.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形成对作品初步的解读与分析,再带着各自的疑问进行课堂交流与讨论,不断充实完善对作品的认识并进行合理的审美评价。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特别注重课程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美术欣赏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美术名家名作,欣赏大师艺术特色的广阔空间。在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造型和色彩等基础之后,再进一步了解经典优秀作品,主要欣赏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以美术种类划分为主,历史发展为辅,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五大美术门类,充分体现各美术种类的艺术特征,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思想道德感染,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美术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理解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和内涵。

(二)教学建议

美术欣赏教学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强调兴趣教学,强调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由教师灵活掌握和运用,也可适当加入有关画家或作品的“小故事”,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这样寓教于乐,引导和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同时适当布置拓展作业,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必要的美术专业理论课,与其它的美术专业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熟悉美术作品各种表现手法等相关的基础知识,逐步去拓宽自身的美术视野,培养良好的对美术的鉴赏和识别能力,为后期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更深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二学年。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   36    学时。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中国古代绘画

4

中国近、现代绘画

2

外国古典绘画

2

外国近、现代绘画

4

中国古代雕塑

2

外国古代雕塑

2

文艺复兴以来的外国雕塑

2

中外早期建筑

2

中外宗教建筑

2

中外古典园林、民居及现代建筑

2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2

外国工艺美术

2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

2

摄影艺术

2

设计艺术

2

视频艺术

2

总学时

36

六、考核方式

美术欣赏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在学期期末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七、使用教材

《美术欣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主编:吴宇红、米粟栗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