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落实“十个一” | 书香满校园 阅读伴成长读后感系列展播(四)
发表时间:2023-06-19  访问次数:1142 

《乡土中国》是一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殿堂级经典。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研究难以超越的丰碑”,全文不到七万字,“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作者是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社会学”总设计师的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简洁生动的语言、以散文家的文笔,将历史、哲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的精辟见解融于调研报告与科学论证之中,把中国基层社会的道德、婚姻、人际、权力、性格、思维层层拨开,精妙解读。


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


上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教学时,深入农村乡间进行深入调研,开设了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这本书就是由他的讲义整理而来,由14篇文章组成。从乡土特征,文化传统,道德伦理,家族结构,血缘地缘,法制礼俗等方面,全方位阐述了我们的乡土特征,以及对我们每个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乡土中国》精妙地洞见了中国社会、中国式社会关系、中国人的性格。读懂了《乡土中国》,你就等于读懂了社会。

作者认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一个家庭往往就是一个生产组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一直有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这种传统,所以家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小到夫妻组成的家庭,大到通过血缘和婚姻组成的家族,都是让每一个人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所以人们也往往把自己利益一致的人称为自家人。

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一直坚信熟人好办事,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找熟人找关系;为什么父母总是觉得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哪怕收入不高;为什么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源自我们农业文明,源自我们的乡土文化,源自熟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规范体系。哪怕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们的生活半径已大大的拓展,但是这种文化传统依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乡土文化走向都市文化的过渡时期。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幸运,我们见证了这种变迁,或许也能推动这种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讲。《乡土中国》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读一读,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当下和未来。


推荐人:马卓


读《乡土中国》有感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所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书中共十四篇内容,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深刻的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进行概述和分析,涉及社会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道德、法理等各个方面,并以“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为中心,对整个乡土社会进行探讨和剖析。


本书于文章的开篇便指出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乡下人的成长是离不得土的,从土里长出来的光荣历史,也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字下乡”这一章节中,矫正了城里人对乡下人“愚”的传统偏见,通过“乡下孩子抓蚂蚱”实例表明识字的多少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唯一标准。所以并非是智力差别,而是知识的储量还没有城里人多。但也并不是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本来无需文字眼睛。乡土社会中小娃都是在熟人堆里长大的。但这种“眉目传情”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只限于在熟悉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则需要更加正规化的语言。


在论述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时,费老以通透的语言解释乡土社会里的公与私。差序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建成的网络。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构建在团队与人的关系之上。而道德的理念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是相互配合的,耶稣称神是父亲,意味“平等”,也就代表他必须是无私的;每人为子,因而构成团队,每个人之间也是相对平等的。然而在中国的社会,因为团队道德的缺乏,所以公私之间的冲突往往更严重。


乡土中国是礼治性的,这得谈及“法治”与“礼治”之间的关系了。法律是外人限制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特定的权利加于个人上的,法治社会中法官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考虑道德伦理问题,只需要严格依据良法而厘定权利即可。而“礼治”则相反, 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规范,服礼则是从教化中形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同样又因为“礼”是传统,在整个社会根深蒂固,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像修改一部法律一般容易改变,这也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是中国精神之根,从费孝通先生深刻犀利的话语中,我深知无论新兴的科技和理念如何发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传统的优秀理念始终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而中国人民对于土地深刻的情怀,也已然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


高一三班:张艺瑶



《乡土中国》读后感



歌德有言:“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完《乡土中国》这本书,收益颇丰,有了许多感悟。


开篇讲乡土本色,费老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正是一方土地上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人对土地的那份淳朴、厚实的情感。他们生活的乐趣莫过于在心爱的土地上挥洒最真实的汗水了。中国的乡村是固定的,与中国人自身安土重迁的思想不无关系。费老说:“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是数量上占着最高数量的神。自古至今王侯将相的香火时断时续,土地神的香火却绵延不绝。泥土也牵动着游子一颗乡愁的心,虽质朴,但珍重。


说到差序格局,乡土社会有三大毛病:私、愚、病。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普遍的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以后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就没义务了。《乡土中国》这本书中,最为惊艳的便是“差序格局”了。乡土社会里不乏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更有“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美谈。且不谈贪官污吏徇私舞弊,最普通的人也有让自身更幸福的诉求。费老指出,对国人私追根溯源,得从中国的社会格局谈起。西洋的社会像田里捆柴,每根柴都属于固定的把、扎、捆,分工明确,层次井然。但我们的格局与之大相径庭。费老谈到“中国的社会格局就像把石头丢到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波纹中心。”以己为中心,又称“自我主义”。孔子所言“君子求诸于己,小人求诸于人”,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便是差序层次。差序格局下,可以外向推,也可内向推。向外指“舍小家,报大家”诸如此类的无私行为,向内指为自己牺牲家,为家牺牲族等。当他牺牲大团体维护小团体时,他也是为了小团体的公。所以费老说:“在这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这便是差序格局。


乡土是中国的根脉,没有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也就没有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今天中国发生的许多现象,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人体验到了更深层次的乡土社会,更有韵味的民族情,中国味!


高一四班:刘子嫣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