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务公开
校务公开
青岛艺术学校2015-2020年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16-10-25  访问次数:3580  来源:办公室

      青岛艺术学校是青岛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有市北区丹东路13号、市北区大连路18号、李沧区九水路176号三个校区,占地124亩,在职教职员工277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余名。

      学校前身是青岛第五十二中学,1989年被市政府命名为青岛艺术学校。2008年,青岛第十三中学、青岛第十一中学女专部(原青岛第八中学)并入艺校,加挂“青岛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牌。2014年,青岛师范学校并入艺校,加挂“青岛师范学校”校牌。

      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示范学校、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省未成年人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近百项。

      为推动学校依法办学、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根据《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相关要求,制定学校发展五年规划。

      一、学校发展形势分析

      (一)学校发展优势

      1.办学理念逐步成熟,办学定位及发展思路逐步明确。学校坚持“在特色中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德艺双馨、身心两健”的育人目标,确立了职普融通的办学定位,确立了“三本三化”的发展思路(创建特色抓校本、创新管理抓人本、创造效益抓成本,走艺术化、现代化、精品化办学之路)。

      2.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初显,骨干教师团队初步形成。一线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55人,省、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齐鲁名师、学科带头人等70人次,84人参加青岛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下属的行业协会,10人兼任主席、副主席、理事等职务;聘任专业兼职教师37人,客座教授20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3.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办学模式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开设音乐、美术绘画、舞蹈表演、播音与节目主持、影视表演、服装展示与礼仪、杂技与魔术表演、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学前教育等9个专业19个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基础专业+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专业体系。与青岛同步创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开设普通高中艺术实验班,探索艺术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开展了职普融通办学模式改革实验。

      4.教育科研先导作用明显,教学改革成效显现。坚持“校兴科研、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市级重点课题“中职学校构建高效人本课堂的研究”顺利结题。“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教研模式逐步形成,专业课实行分层次目标教学、分组走班、小班化授课、一对一辅导的实施策略成效明显,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开展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市级教学法、教改实验项目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在全校推广。

      5.德育工作特色鲜明,德育品牌初步形成。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立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室,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每个班委设1至2名“心理委员”。学校连续四届获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创建了“三级、六段、二十四主题”德育工作框架,3年6个学期,设计24个主题分层次、有步骤、系统地实施德育。“德艺双馨”被确定为青岛市中职学校德育品牌。

      6.人文管理特色鲜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学校坚持“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文关怀作为学校发展的依托),推行扁平化管理,实行“走动式”管理,完善教代会制度,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聘请了法律顾问,学校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管理效能逐步提高。

      7.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初步形成。学校已成为全市大型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的骨干力量。学生升学就业质量提高趋势明显,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竞赛屡获大奖,布达佩斯国际杂技比赛“金小丑奖”、全国第七届“文华奖”、全国校园舞蹈“荷花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优秀表演奖”和省政府“泰山文艺奖”等奖项多次填补青岛市空白。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1.迁建过渡期需处理好稳定与发展问题。由于李沧区九水路师范校区必须进行防震加固、维修改造、校园环境优化、接建教学楼、新建艺术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工期已排至2017年上半年。这意味着2017年暑假前,学校面临三地办学,需要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基本建设。更重要的是,由于学校面临迁建,丹东路、大连路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暂停,新采购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项目暂停,如何保证在学校迁建期内三个校区统筹兼顾、顺利搬迁、平稳过渡、持续发展,对学校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2.并校融合期需处理好优质资源整合问题。学校六年间面临两次调整,四所学校合并,青岛女专始建于1905年,原名文德女中,是青岛市第一所女子中学。青岛师范学校始建于1930年,原名青岛李村师范学校,曾经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齐名,并称“南有晓庄师范、北有李村师范”。青岛第十三中学始建于1947年,原为私立东莱中学,曾为青岛市日语实验学校。如何整合原有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如何发掘各校原有的文化精髓丰富新艺校文化内涵,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3.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还需进一步优化。多年来,学校坚持“多条腿走路”,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多层次、多元化、综合性办学。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校企合作顺畅,对外交流频繁,与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及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广泛联系。但在如何因应职业教育“3+2”、“3+4”等中高职“立交桥”贯通的新形势、探索职普融通办学模式新路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创新突破,并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帮助。

      4.在内涵发展、品牌铸造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一是学校专业发展仍然不太均衡,个别专业需要进行内涵改造;二是教育科研、高效人本课堂创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深化突破;三是学校合并造成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人事工作成为学校工作重要问题,也是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智慧校园”建设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三)学校发展的机遇

      1.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全国、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相继出台,《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等地方法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家在宏观层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等方提出了一系列方案、规定和措施。青岛市全面实施“文化青岛”建设战略,围绕打造“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已经初步形成了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群,为我校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随着2014年青岛师范学校并入艺校,学校的办学面积进一步扩大,硬件设施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将进一步美化,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为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契机,为创办全国一流艺术学校创造了条件。

      二、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执行《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和升学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规划做引领,高质量开展艺术职业教育、职普融通试验和技能培训,在制度建设、体制理顺、机制通畅、模式创新等方面深化改革,奋力创建在青岛市乃至全国有较高美誉度的艺术专业学校,为促进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立足学校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实现“两年整合迁校、三年内涵提升、五年跨越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创新,积极拓宽教育资源,开辟发展空间,改革管理行为,稳定办学规模,完善管理制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不断增强艺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德艺双馨、身心两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构建职普融通、中高职衔接、社会培训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艺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开创“专业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优良、校园文化繁荣、升学就业两旺、社会培训和服务卓越”的办学新局面,积极打造“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式、现代化、综合型、高品质、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品牌学校,实现学校内涵式跨越发展。具体分三步走:

      两年目标: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600人左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李沧区九水路师范校区基本建设工作总体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到位,校园环境改造、校园文化建设臻于完善,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大幅提高,顺利进行学校整体搬迁。

      三年目标:在校生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学校人本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职普融通的办学模式改革试验初见成效,艺术生“高效人本课堂”教学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德育工作“三级六段二十四主题”框架更加完善。

      五年目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左右,师资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办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学校文化建设品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居前列,学校在全市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三、重点发展项目及措施

       (一)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发展途径

      坚持“德艺双馨、身心两健”的育人目标,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终身发展为导向,实施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育人策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迁移能力,不断开创“品德有保证、专业有特长、比赛有优势、实践有技能、就业有市场、升学有方向”的育人新局面。

      1.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行动计划,及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逐年提高良好率与优秀率。开展“每人一项体育爱好、每班一个体育特色、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创建适合学生实际的强身健体活动系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心理课堂、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委员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营造“接纳、呵护、关爱、支撑”的心理氛围,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袋,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培养学生青春阳光的心理品质。

      2.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2015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和文明习惯。每周开展“文明班级”、“卫生标兵”评比,每月开展班级综合检查与评比,每学期开展“最美艺校人”、“出彩艺校生”评选,弘扬主旋律,培育正能量。坚持“宽基础、厚人文、精专业、强文化”的教学策略,开设学法指导课,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和学习计划,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力争人人至少拥有“一主两副”三项专业技能,人人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和“文明风采”大赛,专业资格证书考核通过率100%,文化课学业水平考试一次通过率90%以上。

      3.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客、创造、创业“三创”教育,开展“3D打印创新教育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和研究性学习等。积极开展“七色彩虹”职教义工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实行学生自治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不断提高专业开发与建设质量,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围绕艺术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巩固办学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大专业设施设备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强化实习实训,持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4.继续优化“基础专业+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分层次专业结构。修订完善《青岛艺术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完善专业转化机制,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专业品牌发展战略。强化艺术类基础专业,非艺术类专业融入艺术元素,突出艺术特色。扩大舞蹈、音乐等青岛市骨干专业的比较优势,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演艺类、教育类、美术类、休闲服务类四个专业群。创新杂技等青岛市乃至胶东地区独有专业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山东梆子、胶州秧歌等相关专业的开发,在继承和弘扬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所作为。

      5.推进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成立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专业标准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要求,分专业修订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课程质量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积极探索优化校本课程体系。五年内开发建设30门选修课,10门网络精品课程,同时配套编写相应校本教材。

      6.加强实训、实习与就业服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技能教学需要,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写生基地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发新实习合作单位,不断扩大学生实习实训领域。科学制订实习方案, 严密组织实习工作,优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模式,加大专业艺术实践力度,满足多种形式实习教学需求。按规定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系统化,利用成才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7.深化职普融通办学模式改革。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普通高中艺术实验班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力度,建立完善职普融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籍管理、毕业出路等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应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新变化,有效搭建就业与升学、职业与学业、职教与普教之间的桥梁,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改革成果。

      8.加强与国内外文化艺术产业、高等艺术院校、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创建艺术教育国际化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有效途径。

      (三)坚持德育为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地位、内容、方式、方法、途径、层次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会审美、会生活、会创造”的高素质现代人、文明人。

      9.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三全四有”、“三自三成”的德育工作机制。“三全”是指:党政工团全方位齐抓共管德育,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德育,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渗透德育。“四有”是指:有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德育工作管理落实;有德育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安排落实;有对德育工作的检查评比,对德育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落实;有满足德育工作需要的经费投入,德育工作后勤保障落实。“三自三成”是指:培养学生自信,帮助学生成功;要求学生自律,教育学生成人;鼓励学生自强,引导学生成才。

      10.丰富德育内容。在“三级六段二十四主题”德育工作框架基础上,完善德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德育工作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建构德育工作校本化体系。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想信念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加强公民意识和法律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人生和职业规划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

      11.创新德育形式。按规定开设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高水平建设“心灵家园”心理健康咨询室、团体拓展训练室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完善心理委员培养与使用机制。开展学生心理测量,丰富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实行学生身心健康年度报告制度,为德育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12.搭建德育平台。通过典礼、仪式、主题班会、运动会、文艺汇演、礼仪常规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体验德育”、“行动德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和感悟中受教育。加强社团建设,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做到目标管理意识明确,课程资源研发及时,质量过程管理严格。充分体现社团活动的选择性、自主性、实践性,确保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13.加强住宿生的服务和管理。对李沧区九水路师范校区宿舍楼进行防震加固和维修改造,加强食堂、浴室、洗衣间等生活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完善学生宿舍的管理机制和“文明宿舍”的评选与奖励制度。坚持晚自习值班制度,成立自治组织,提高住宿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教育教学设施双休日开放制度,丰富住宿生课余生活。

      14.凝聚德育合力。着力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完善合作育人机制,提升家长满意度。加强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开展“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定期邀请专家及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

      (四)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课堂主渠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落实教学常规为载体,以构建高效人本课堂为主渠道,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教学基本功,改变教学行为,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5.严格教学规范。深入贯彻落实《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的要求,抓住“计划重落实、备课重操作、上课重效益、作业重设计、考试重反馈”的教学常规环节,形成一套有效的常规管理体系和治理策略。

       16.完善教研制度。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状况,坚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教研模式,发挥教研室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座谈研讨制度,系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塑造教学风格。

      17.优化教学策略。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状况,科学诊断每一个学生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与“最近发展区”,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根据学生升学或就业的不同需要,家校共同为学生私人定制三年(六年)学习方案,以学期为单位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学习策略,每学期进行两次反馈与调适,并结合导师制进行动态跟踪指导。

      18.实施课堂改造。专业课继续深入探索分层次目标教学,分组走班,小班化授课,一对一辅导的有效模式;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继续深入探索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以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有效模式,为创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个人风格的“高效人本课堂”创造条件,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

      19.加强课堂诊断与教学反思。强化督导室职能,完善学校领导干部联系教研室制度。由教务处、督导室组成专家组,每学年至少开展一轮课堂教学诊断活动。授课教师根据专家诊断意见,撰写课后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水平。

      20.开展“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五课”教研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实施,每两周举行一次,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艺术职业教育本质特色。“两课”评比是在“五课”教研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实施的示范课和研究课。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两课”评比原则上每学年举行一次。

      21.探索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学分制改革。创新德育评价机制,构建以德补智的德育学分体系。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的评价,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反映学生的成长进步历程。可结合学分制改革,采用等分不等值的方法,凡是学习成绩有进步,或成果有创意,或学习态度认真,或思想方法科学,均可获得相应学分。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比较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善于根据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形成教师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坚持机制创新,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

      2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真正把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落到实处。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搞好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真正体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3.加强师德修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完善师德评价制度,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24. 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招聘引进、竞争淘汰、进修提高、自主培养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计划引进高层次教师20人左右,硕士总数达到60人以上。继续实施青年教师“一二三五”工程,完善“首席教师”制度,发挥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作用,成立10个左右校级“名师工作室”,实施“校、市、省、国家”四级名师阶梯式培养计划。为教师举办个人音乐会、作品展提供支持,为教师展示个人才华提供平台,使具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左右。

      25.加强校本培训。用足用好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完善校本培训机制。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反思、教育科研和创新实践。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力度,积极为教师参加高端培训创造条件。

      26.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推进班主任职级制改革,逐步建立一支德育专家引领、德育骨干为主要成员的年龄、性别结构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组织德育专家或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全员育人的意识和水平。完善“德育之光”班主任工作论坛,以案例研究、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为基本方式,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定期组织开展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研究。

      (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继续把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文关怀作为学校发展的依托,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27.贯彻执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市教育局党委《 关于加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保证方向、服务中心、参与决策、建设队伍、强化监督的要求,会同行政领导班子共同做好本学校各项工作。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28.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法治教育培训,组织师生员工系统学习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培养法治思维,提升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经市教育局核准,正式实施学校章程,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推进依章程自主办学。按要求落实青岛市从学校干部人事管理、财务和基建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三个方面下放的14项自主管理权限。聘请法律顾问,对学校重大决策开展合法性审查。

      29.推进民主管理。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对学校发展重大决策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开展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论证。建立完善重大事项“向师生通报、听师生建议、请师生监督”机制,采取“四及时”、“五透明”等措施,及时公开各项政策,及时公开决策和工作进程,及时收集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好反馈和整理工作,做到政策透明、标准透明、财务透明、决策透明、结果透明。

      30.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修订完善教职工岗位职责考核标准、教研室主任岗位评价标准、班主任岗位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借鉴“动车组理论”,分校区和专业部管理,将教研组调整为教研室,激发多个层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施学校《“走动式”管理实施办法》,完善“走动式”管理,要求问题在走动中解决,典型在走动中发现,感情在走动中沟通,能力在走动中提高。

      31.突出人文管理。坚持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开展呵护教师心理健康活动,建立教师结对帮扶激励关怀机制。成立校内申诉委员会,建立师生申诉制度,依法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加强教师社团建设,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坚持“三个成就”的价值取向,在成就好老师、成就好学生的同时成就好学校,师生员工的敬业乐学要“看得见”、在学期考核中要“记得住”、在评优推先中要“想得起”,关心、支持师生发展,形成互相支持、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

      (七)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创建服务型的行政后勤保障体系,扩大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不断丰富管理文化内涵,构建师生认同的价值共同体,增强全体师生的学校核心文化认同感,使培育特色成为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

      3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李沧区九水路师范校区整体改造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的大型活动场所、常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景观及道路等区域的建设,保持绿色学校称号。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全面提高”的策略,积极创建“艺术+技术”的学校特色文化,使学校处处体现文化、使学生时时感受文化。

      33.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入手,举办体育节、艺术节、文化节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创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深入读书实践工程,打造书香校园。加大对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最美艺校人、出彩艺校生、优秀毕业生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以身边的榜样引领师生健康成长。

      34.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与范围,实现智能化教学与管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抢占艺术教育的制高点。加强教室班班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三者的融合。形成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公共网络服务体系和教育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校园网络。

      35.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落实《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厉行每周巡查制度,夯实安全教育效果,加强安全自救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协调派出所、工商、城管执法等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36.建立和完善行政、后勤服务和保障制度。实行行政人员、服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限时服务制,切实保证行政、后勤工作为教学第一线服务。强化食堂管理,完善膳食委员会,做到工作常组织、问题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务常规范、人人常自律。

      37.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市教育局的政府统一采购政策,严格依法收费、合理使用经费。本着勤俭节约、增收节支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经费使用的预决算制度、重大经费使用集体研究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和财务报销制度。

      38.充分利用青岛市中小学艺术教育指导中心服务平台,承办好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水平考试相关工作,承办好市招考办组织的社会考试工作和普通高考省外艺术专业加试工作,积极打造青岛市艺术教育资源库。

      39.按照“做实优势专业,打好培训基础,把握市场规律,寻求业务拓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学校社会培训工作机制,稳步扩大培训规模,创建社会培训品牌,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四、落实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1.大力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制定本规划。以此为契机,将学校办学思想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变为自觉行为,使之在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实。

      2.加大宣传教育。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3.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发展与建设工作,实施全程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专题小组负责相关工作,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4.学校发展五年规划将按照“四明确一具体”的要求,逐级分解为各处室、教研室及教职员工个人的学期工作计划,要做到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四个明确”,工作推进措施务实具体,可实行、可操作、可检验。学校将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和内部自评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和阶段性目标的评估,工作成效与处室及个人的绩效和年度考核挂钩。

      (三)机制保障

      5.建立科研先导工作机制。继续坚持“校兴科研、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充实教科研室力量,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科研队伍。加强专业建设、德育工作、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三位一体”的科研模式,突出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将五年发展规划中的重点目标任务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性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6.建立“底线+常规+创新”的评价机制。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令禁止的事项纳入底线评价,在职称晋升、评优推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在年度考核中定为不合格等次。结合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以处室为单位,系统梳理教育教学、行政后勤、教辅岗位基础性日常工作,形成一套有效的常规管理体系和治理策略。常规管理狠抓落实,由相关处室通过“走动式”管理、工作日志检查、常规检查等方式进行评价。针对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中的重点目标任务,以处室、教研室为单位,每学年结合实际确定1-2项改革创新项目,由学校统一组织评选表彰。

      (四)后勤服务保障

      7.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和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教学和服务设施及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修,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健全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节能目标,合理分解责任,完善管理措施,提高节能管理的实效性。

      8.预算投资人民币4100万元,高标准完善专业设施设备。顺利实施李沧区九水路师范校区维修改造、防震加固和接建教学楼、新建艺术综合楼等基本建设工作。三到五年内年投资4000万元防震加固面积10417平方米,维修改造面积22878平方米,校园文化建设。总投资估算1.1亿元,接建教学楼4610平方米,新建艺术综合楼10490平方米,人防及地下停车场3400平方米。同时完成室内外管网、绿化、道路及硬化等配套设施。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学校顺利搬迁。

版权所有:青岛艺术学校 鲁ICP备案号37020020061652
招生热线:0532-82717535 0532-82738290
学校邮箱:jyjqdysxx@qd.shandong.cn
九水路校区地址:李沧区九水路176号
丹东路校区地址:市北区丹东路13号
技术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